2022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
2022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 第367练.docx
2022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 第369练.docx
2022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 第370练.docx
2022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 第371练.docx
2022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 第372练.docx
2022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
(第369练)
基础题组
现代文阅读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小说亦如诗,至唐代而一变,虽尚不离于搜奇记逸,然叙述宛转,文辞华艳,与六朝之粗陈梗概者较,演进之迹甚明,而尤显者乃在是时则始有意为小说。胡应麟云,“变异之谈,盛于六朝,然多是传录舛讹,未必尽幻设语。至唐人乃作意好奇,假个说以寄笔端。”其云“作意”,云“幻设”者,则即意识之创造矣。此类文字,当时或为丛集,或为单篇,大率篇幅曼长,记叙委曲,时亦近于俳谐,故论者每訾其卑下,贬之曰“传奇”,以别于韩柳辈之高文。
传奇者流,源盖出于志怪,然施之藻绘,扩其波澜,故所成就乃特异,其间虽亦或托讽喻以纾牢愁,谈祸福以寓惩劝,而大归则究在文采与意想,与昔之传鬼神明因果而外无他意者,甚异其趣矣。
(摘编自鲁迅《中国小说史略》)
材料二:
鲁迅关于唐传奇的具体论述多有精彩之处,如“大归则究在文采与意想”,“大率篇幅曼长,记叙委曲”,“叙述宛转,文辞华艳”等。但“唐人始有意为小说”这一命题则至少存在三个方面的疏漏,在逻辑上不能成立。
第一,鲁迅所谓“唐人始有意为小说”,其立论前提是:“传奇者流,源盖出于志怪。”所谓“有意”是相对于六朝志怪而言的。但实际上,从文体渊源看,唐传奇源出于传记,而不是源出于志怪。鲁迅的立论前提是站不住脚的。
首先,从语义、分类角度来看,所谓的“志怪小说”,乃是以题材为标准的分类名称;所谓“传奇小说”,则是以文体为标准的分类名称。从逻辑学的角度看,它们分属两个内涵不同、外延交错的概念。就文体而言,传奇小说大体以传、记为名,清楚显示了它与传记的承继关系。其次,从目录学的划分来看,唐传奇也一向被视为传记类作品,《郡斋读书志》《通志•艺文略》等都是这样归类的。与其说唐传奇源出于志怪,不如说唐传奇源出于传记。
第二,把有意以虚构的方式叙事写人视为“有意为小说”,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首先提出“唐人乃作意好奇”的是明代的胡应麟,他指出,“凡变异之谈,盛于六朝,
然多是传录舛讹,未必尽幻设语。至唐人乃作意好奇,假小说以寄笔端,如《毛颖》《南柯》之类尚可,若《东阳夜怪录》称成自虚,《玄怪录》元无有,皆但可付之一笑,其文体亦卑下无足论。”胡应麟认为,六朝志怪虽多“变异之谈”,但大都不是有意“幻设”,而是作者当作真事记下来的。唐传奇则是有意“幻设”,胡应麟称之为“作意好奇”,言下颇有不屑之意。
从《中国小说史略》的行文脉络可以看出,鲁迅引述胡应麟的话,是为了得出“唐人始有意为小说”这一结论。胡应麟只说唐人与六朝人的区别在于“有意幻设”,鲁迅则由此推出了“唐人始有意为小说”的命题,把“有意幻设”当成了“有意为小说”,照他的理解,有意以虚构的方式叙事写人就是“有意为小说”。
从现代文学理论的角度看,鲁迅的推论是站得住的。“艺术内容的虚构性是近代意义小说的重要规定性,也是小说同实录文学的重要区别。”“没有虚构,就没有真正意义的小说。”马振芳教授的表述,大体代表了20世纪下半叶大陆学者的共识,而鲁迅的推论与这一共识是吻合的。
只是,如果回到中国古代的文学生态,就不难发现,鲁迅的推论其实大为不妥。盖历史的事实是,有意以虚构的方式叙事写人,并不始于唐代,而是始于先秦。“在
……
2022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
(第367练)
基础题组
现代文阅读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由于基因编辑的影响涉及到人类对疾病与健康的理解,对人伦关系的判断,甚至对生命本质的认识,即便未来它在技术上不再存在不确定性和风险,甚至使用价格不再昂贵,在人身上使用基因编辑技术也仍然需要进行慎重的伦理省思。
基因编辑技术引起的伦理忧虑之一,是使用基因编辑技术是否会破坏我们对人类同一性的认识。虽然关于"人"的本质学术界并没有形成共识,但从生物的角度来认识"人之为人"至少是一个可供参考的方案。当我们为了某种目的改变某个人的基因,很可能会破坏他之所以为人的基因结构。在这种情况下,即便他的外貌与人类还很相似,行为也未曾有所不同,但我们是否还可以认定他是"人"?
基因编辑技术的运用也容易破坏传统的人伦关系。血缘关系、人伦秩序是建立在一定的基因相似度基础之上的。如果父母基于某种考虑,修改甚至重新编辑了胎儿相应的遗传基因,可能会导致父母和子女之间、兄弟姐妹之间,以及整个家族之间的人伦关系发生程度不一的变化。那么,传统的基于人伦关系的伦理原则和伦理规范将面临巨大冲击,人们的道德责任、权利和义务也需要重塑。
基因编辑技术是对基因进行修改或编辑的技术,而一旦对目标基因进行修改、编辑,就意味着该基因本身不符合人们的期望。采用基因编辑技术修改有缺陷的基因,固然可以在个体甚至家庭层面上消除疾病带来的痛苦,但在社会层面上却可能强化我们对基因缺陷的价值偏见。我们很可能不再对基因疾病患者抱有同情之心。因为基因编辑技术已经可以安全高效地帮助我们解决基因上的疾病,而那些患有基因疾病却没有接受基因编辑技术编辑的患者大多数情况下将会被当作另类,甚至可能受到歧视或被社会抛弃。
此外,如果一些人不满足于预防和治疗疾病,任意扩大基因编辑技术的使用范围,拓展到消除残疾和小毛病,修饰外在的容貌,甚至进行各种基因强化,基因编辑技术便会成为基因编辑实施者赚取利润的手段。当基因编辑技术的使用导向"定制"更强大、更完美的婴儿时,父母选择基因编辑婴儿的现象就会层出不穷。于是,那些拥有政治特权、经济地位的人,他们的孩子最有可能被改造成拥有最完美的基因.最有可能获得成功。长此以往,社会分化、贫富差距等可能越拉越大最重要的社会价值如平等、公正等将会消失得无影无踪。而那些接受基因编辑的胚胎在基因结构上会越来越相似,所孕育出来的婴儿表现出来的特征也会越来越趋向同一,这将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多样性,以及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构成严重的阻碍。
科学探索和技术应用没有止境,相关的伦理原则和法律规范也应该与时俱进。基因编辑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应既为社会大众的健康造福.又能严格防范伦理不端行为的发生。防止将人与人类置于可疑的危险之中。
(摘编自孙伟平、戴益斌《关于基因编辑的伦理反思》)
材料二∶
随着基因技术的变革,科学将逐渐赋予人类改变和创造自身的能力,人们可以通过基因增强的方式来追求完美。基因编辑使人能够充当上帝的角色,成为自身的造物主,既再造"上帝",也再造完美的"后人类",这是人的自由神话的最高期盼。但是。当医生和科学家着手从根本上来改变人的个性的物质基础即基因排序时,
……
2022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
(第370练)
基础题组
现代文阅读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所谓文学,就是以言达意的一种艺术。文字语言固然不能全部传达情绪意旨,假使能够,也并非文学所应希求的。一切艺术作品都是这样,尽量表现,非惟不能,而也不必。
《论语》中“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几句话绝没完全描写出孔子说这番话时候的心境,而“如斯夫”三字更笼统,虽然没有把当时的流水形容尽致,但诗人的思绪颇值得玩味。钱起的《省试湘灵鼓瑟》末二句“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也没有说出诗人的心绪,然而一种凄凉惜别的神情自然流露于言语之外。陶渊明在《归园田居(其一)》中,用“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四十字把乡村风景描写得多么真切!然而仔细观察起来,乡村景物还有多少为陶渊明所未提及。从此可知文学上我们并不以尽量表现为难能可贵。
在音乐里面,我们也有这种感想,凡是唱歌奏乐,音调由洪壮急促而变到低微以至于无声的时候,我们精神上就有一种沉默肃穆、和平愉快的景象。《琵琶行》里形容琵琶声音暂时停顿的情况说“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这就是形容音乐上无言之美的滋味。英国诗人济慈在《希腊花瓶歌》中也说,“听得见的声调固然幽美,听不见的声调尤其幽美”,也是说同样的道理。
雕刻以静体传神,有些是流露的,有些是含蓄的。这种分别在眼睛上尤其容易看见。中国有句谚语,“金刚怒目,不如菩萨低眉”。所谓“怒目”,便是流露;所谓“低眉”,便是含蓄。凡看低头闭目的神像,所生的印象往往特别深刻。最有趣的就是西洋爱神的雕刻,都是瞎了眼睛。这固然根据希腊的神话,然而实在含有艺术的道理,因为爱情通常都在眉目间流露,而流露爱情的眉目是最难比拟的。所以索性雕成盲目,可以耐人寻思。当初雕刻家原不必有意为此,但这些也许是人类不用意识而自然碰得巧。
以上是各种艺术中的几个实例,归纳起来,我们可以得一个公例,就是:艺术表现思想和情感,与其尽量流露,不如稍有含蓄;与其把一切都说出来,不如留一大部分让欣赏者自己去领会。因为在欣赏者的头脑里所生的印象和
……
2022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
(第371练)
基础题组
现代文阅读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生态审美必须借助自然科学知识,特别是生态学知识来引起好奇和联想,进而激发想象和情感;没有基本的生态知识就无法进行生态审美。
传统美学理论中有一系列与“知识”相关的问题,诸如美与真、艺术与知识、审美与认识等等。这些问题都从不同侧面涉及审美与知识的关系问题。“美学之父”鲍姆嘉滕曾提出美学是“感性认识的科学”,审美认知的任务就是把模糊不清的、由感官感受到的杂多之物转换为清晰的知觉意象。其后继者康德也指出:“为了分辨某物是美的还是不美的,我们通过想象力与主体及其愉快或不愉快的情感相联系。”
上述两位德国哲学家分别阐述了审美欣赏的特点:审美欣赏不是认识活动,其目的是获得审美体验而不是获得知识。笔者完全同意这一点。但是,如果因此而忽略了审美欣赏与知识的密切关系,那就失之片面了。我们可以设问两个具有递进关系的问题:审美欣赏是否需要知识?如果需要,知识在审美欣赏过程中的作用是什么?
对第一个问题的回答应该是肯定的。审美欣赏必须借助知识而展开,比如,没有基本的中国哲学知识就无法欣赏中国古代山水画,不了解基督教就根本无法欣赏西方那些宗教题材的名画。也就是说,艺术题材的背景知识、艺术史知识为艺术欣赏提供了基础,也为艺术评价提供了参照系。艺术欣赏是这样,自然欣赏也是这样。只不过,自然欣赏所需要的知识主要是关于自然的知识。
当代西方自然美学和环境美学对此进行过较多探讨,比如,加拿大美学家艾伦•卡尔森把自己的环境美学立场称为“认知立场”。他认为,关于欣赏对象的知识和信息,是对其进行审美欣赏最重要的东西,就像对于艺术的严肃而恰当的欣赏需要艺术史和艺术批评的知识那样,对于自然的欣赏需要具备“自然史知识”——由自然科学特别是地质学、生物学和生态学提供的知识。那么,为什么需要这些自然史知识呢?卡尔森的解释是:关于自然的科学知识能够显示出各种自然事物和各种环境的实际的审美性质,能够恰当地、审美地把自然欣赏为“自然自身”,也就是“把它欣赏为由自然科学所描绘的那样”。
卡尔森的上述观点受到了不少批评,批评者指责他混淆了审美与认识。笔者认为这种指责完全是误解,因为,卡尔森上述分析的目的在于回答环境审美的一个核心问题,即“如何欣赏自然和环境”。为此,他特别强调自然科学知识的重要性。卡尔森已经注意到生态知识对于自然审美欣赏的重要性,所以他的“环境美学”某种程度上也就是“生态美学”。笔者这里所要进一步强调的是,真正的生态欣赏必须借助生态知识来引起欣赏者的好奇心和联想,进而激发欣赏者的想象和情感。生态知识不是关于某一物种自身的一般知识,生态欣赏所重点关注的应该是不同物种之间的相互关系。
(摘编自程相占《论生态审美的四个要点》)
材料二:
中国学者程相占阐述了他称之为“生态审美”的观点,认为生态学知识对于充分欣赏自然环境必不可少。他承认自己与深受康德影响的西方美学传统大有分歧,因康德坚称审美欣赏与认知无关。程的观点来自于利奥波德的大地美学,认为利奥波
……
2022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
(第372练)
基础题组
现代文阅读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电话里,于漪爽快地接受了采访。
【预习】学校里的美育,请谁来谈
那天记者上门,于漪拿出两张《解放日报》-前两篇“美育访谈录”版面说:“仔细看了前两位所谈,伍必端教授从艺术创作角度,黄豆豆从社会普及角度,我的角度,又不一样。”
的确。美育,事关立德树人。学校,课堂,是国民教育与大众审美的从小培养场所、美育基本途径,基础性、重要性不可替代。
记者在2019年国庆70周年新中国首次授予“人民教育家”这一荣誉称号时,想到了基础教育领域唯一获此殊荣的于漪。
【备课】91岁于漪准备上一堂美育课
她精心准备材料,在她随后讲述中,或为背景,或为案例,在记者眼前次第展开,导入适时精准,讲来行云流水。记者准备的29个问题,全在自然而然中,已被涵盖答了。
【开讲】我为什么对美育“非常自觉”
针对“育分不育人,求学不读书”,我提出“立民族精神之根,树爱国主义之魂”。基础教育阶段,我一直认为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基础打得宽一点,以后可样样发展。探索教育的美、追求教育的美,是我整个教学里头非常自觉的一个思路。
我学教育,受蔡元培先生影响。他认为,美育的目的是陶冶活泼敏锐的性灵,养成高尚纯洁的人格。我觉得,美育是和智育、德育结合在一起,培养美好情操、健康人格的。我就想到王国维。他最早从西方引进美育,认为美育是培养“完整的人”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他说智力的理想是真,意志的理想是善,情操的理想是美,把教育和真善美联系起来。
【案例】怎样用好“世上最美的语言”
美好的事物是客观存在的,但大美无言。兰亭在那个地方很美,但没有王羲之去,就没有人的感受、人的认知。柳宗元讲过,“美不自美,因人而彰”。
课要追求“三动”的境界。动听,学生沉浸在语言美的氛围中,遨游在母语的丰富美感里,感到快乐,产生兴趣。动情,教师“披文以入情”,学生产生托尔斯泰说的“感情的传染”,就会升腾起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动心,黑格尔在《美学》中说“构成心灵的最内在的本质的东西正是思考”。
我们中华民族的语言真正是世上最美的语言,情感、精神、语言之丰富,文化内涵之灿烂,情意表达之细致、细微、细腻,令人叫绝。我们教各式各样的文章,一定要用美育的眼光来讲。
你看王愿坚的《七根火柴》,无名战士留给人间最后的话语是什么?留给人间最后的动作是什么?我抓住文中这个艺术镜头,远处的树、近处的草都是湿漉漉的,眼前都是模糊的,但指向正北方向的手又是清晰的,这不是矛盾么?模糊表现无限悲痛,高举的手指着长征的方向,好像再加一个特写镜头,舞台上的灯慢慢暗下去,所有光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