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16370字。

  2022年威海市高考模拟考试
  语文
  一、现代文阅读
  (一)现代文阅读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用描写语言写成的文学作品,它所呈现的是一个想象的虚拟世界,其意在表现与抒发个人的性情,以求表达其“善”,表现其“美”。因而,文学语言的表层意义和深层意蕴往往有很大差距,需要读者利用自己已有的先在经验,在作者创造的艺术空间里去想象和生发,以突出理解和体验的个性色彩。
  接受理论研究指出:文本的意义充满了未定性。文本的意义只有在阅读过程中才能产生;它是作品和读者相互作用的产物,而不是隐藏在作品中的微言大义。那么,文本意义的未定性是怎样形成的呢?一方面,因为文本自身存在着创作中的空白;另一方面因为读者与文本的对话是一种不对称的交流。读者在阅读时,与作者没有共享的现实语境,作者不能当面回答读者的询问和质疑,交流不能构成反馈,读者无法检验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和阐释是否恰当正确。这种不对称的交流就决定了文本结构的开放性特征,也造成了文本意义的未定性。因此,有研究者指出,在文学意义的生成中,意义空白与意义未定性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它是艺术抵达意味世界的重要范畴,深刻地反映了文学从创作到接受的审美活动全过程的内在规律,具有多层次多维面的蕴涵。一方面它是艺术形式自身历史发展的必然成果,是一种含蓄的笔法,隐喻的技巧,是无法之法的暗示,是无表达的表达;另一方面它又是人类审美感觉历史生成的中介机制和重大成果,具有心理学的充分依据,在审美知觉的活动中展示了立体的召唤与调节功能。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意识到,与“文本—作者”进行有效的对话,需要从两个切口入手:一是文本的创作空白,一是读者生成意义的中介——对话策略。
  什么是创作空白?在创作中,作家和艺术家按照事物运动及思维的规律,经过周密的构思,经常给读者和观赏者留下广阔的艺术想象空间。因此,空白就是一切艺术创作中,艺术家有意无意地造成的隐蔽、残缺、中断、休止、无言、无声、无形的部分,即“笔所未到,意有所忽”之处,也是留给欣赏者通过“有形”部分而进入想象的艺术空间。因而,发现创作空白,就成为读者与文本对话的第一步。文本的意义空白是连接创作意识和接受意识的桥梁,是作者的创作意识向读者的接受意识转换的不可缺少的条件。意义的空白召唤着读者的期待,诱发了读者的想象。文本所描写的实体形象又会触发读者已有的经验世界,使他们产生丰富的联想。联想的内容又使想象得到进一步加工,逐渐填补了空白,生成了新的意义。因此,了解空白如何触发联想等动态机制,将有助于我们与文本进行畅通的对话。
  (摘编自韩雪屏《从创作空白处与文本对话》)
  材料二:
  当代阅读学非常强调读者的主体性,流行的阅读方法强调对话,但是,效果仍然不彰,原因是此等对话只限于读者与现成的、固定的文本对话。拘于读者身份,只能顺着文本的程序驯服地追随,阅读必然陷于被动,而被动则自卑,对文本仰视(甚至“跪着”阅读)。救助之道乃是改仰视为平视,站起来和作者对话,必要时甚至俯视,不但要看到作品这么写了,而且看到作品为什么避免那么写,才能化被动为主动。这个原则,是鲁迅在《不应该那么写》中提出来的:
  凡是已有定评的大作家,他的作品,全部就说明着“应该怎样写”。只是读者很不容易看出,也就不能领悟。因为在学习者一方面,是必须知道了“不应该那么写”,这才会明白原来“应该这么写”的。这“不应该那么写”,如何知道呢?奥列塞耶夫的《果戈里研究》第六章里,答复着这问题——“应该这么写,必须从大作家们的完成了的作品去领会。那么,不应该那么写这一面,恐怕最好是从那同一作品的未定稿本去学习了。在这里,简直好像艺术家在对我们用实物教授。恰如他指着每一行,直接对我们这样说:‘你看——哪,这是应该删去的。这要缩短,这要改作,因为不自然了。在这里,还得加些渲染,使形象更加显豁些。’”
  经典文本的修改实例,在中国古典诗话词话以及小说和戏曲评点中比比皆是。“推敲”已经进入口语,春风又“过”改为又“绿”江南岸的故事脍炙人口。范仲淹写《严先生祠堂记》,最后歌曰:“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德,山高水长。”泰伯读之者三,建议把“先生之德”改为“先生之风”。钱穆先生认为:范仲淹以“德”指其人之操守与人格,但此只属于私人。“风”则是可感的,还能引起“风貌”“风神”的联想。一字之易,比出了不应该那样写,读者就有可能和作者一起从被动接受上升到主动创造的境界。
  朱光潜先生说:“读诗就是再作诗。”和作者一起想象写作过程中的提炼和升华,才有可能洞察文本意蕴生成的奥秘。作者的意图是隐秘的,一般只把应该这样写显示出来,读者自发的欣赏,往往囿于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只有洞察了不应该那样写的提炼过程,才可能知其所以然,共享作者的匠心,向作者的水准攀登。
  (摘编自孙绍振《以作者身份与文本对话》)
  1. 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学作品的深层意与表层意无法一致,读者在理解时需借助已有经验进行联想想象。
  B. 与文本的不对称交流,使得读者不能与作者对话,其理解的文本意义难以趋向确定。
  C. 作家借助一定的艺术技巧创设意义空白,符合创作规律,也能引发读者的阅读期待。
  D. 读者阅读文学作品时,可以充分发挥个体能动作用,自由地对意义空白处进行加工。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品 意义在于阅读,读者不参与,文本意义就无从产生,读者是文本的对话主体。
  B. 读者不能与文本有效对话,主要原因是受限于阅读视角,对作者及其作品一味盲从。
  C. 若不对照《严先生祠堂记》原稿,读者可能领会不到泰伯一字之易带来的意蕴变化。
  D. 在朱光潜看来,会读书 人能从作者创作的角度出发,去洞察文本意蕴生成的奥秘。
  3. 下列选项符合材料二作者关于“读者主体性”论述的一项是(    )
  A. 读《天净沙•秋思》,通过几组名词性词组,还原诗歌场景,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B. 读郁达夫《故都的秋》后,选择自己最喜欢的语段描述其画面,并说明喜欢的理由。
  C. 小说家毛姆认为,“你正在阅读的书,对于你的意义,只有你自己才是最好的裁判”。
  D. 关注到《复活》定稿中丰富了玛斯洛娃出庭受审前的外貌描写,在比较中体会修改意图。
  4. 材料二如何论述“以作者身份与文本对话”?请简要分析。
  5. 综合上述材料,以下面《雷雨》第二幕选段为例,就如何与文本有效对话提出阅读建议。
  原稿 定稿
  鲁侍萍    (大哭)这真是一群强盗!(走至周萍面前)你是萍……凭——凭什么打我的儿子?
  周萍    你是谁?
  鲁大海    妈,别理这东西,小心吃了他们的亏。 鲁侍萍    (大哭)这真是一群强盗!(走至周萍面前)你是萍……凭——凭什么打我的儿子?
  周萍    你是谁?
  鲁侍萍    我是你的——你打的这个人的妈。
  鲁大海    妈,别理这东西,小心吃了他们的亏。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无法一致”说法绝对。材料一第一段是说“文学语言的表层意义和深层意蕴往往有很大差距”。
  B.“使得读者不能与作者对话,其理解的文本意义难以趋向确定”曲解文意。材料一第二段“这种不对称的交流就决定了文本结构的开放性特征,也造成了文本意义的未定性”“读者与文本的对话是一种不对称的交流”,“一种不对称的交流”不是“不能与作者对话”,“文本意义的未定性”说的是文本一样,不是读者“理解的文本意义”。
  D.曲解文意。只有作品和读者相互作用,文本的意义才能产生。“发挥个体能动作用”“自由地对意义空白处进行加工”不合文意。
  故选C。
  (二)现代文阅读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绿色遥思
  张炜
  提起“大自然”这个概念,首先出现在心扉的总会是广阔的原野丛林,是未加雕饰的群山,是海洋及海岸上一望无际的灌木和野花。绿色永远地安慰着我们,我们也模模糊糊地知道:哪里树木葱茏,哪里就更有希望,更有幸福。连一些动物也汇集到那里,在其间藏身和繁衍。任何动物都不能脱离一种自然背景而独立存在,它们与大自然深深地交融铸和。也许是一种不自信、感到自己身单力薄或者什么别的,我那么珍惜关于这一切的经历和感觉,并且一生都愿意加强它寻找它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