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19570字。

  秘密★启用前
  2022年高考全真模拟
  语文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3.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作品的艺术价值的高下,就要看生活现实、作家心灵以及艺术作品这三者的结合,是不是和谐融洽,以及其和谐融洽的程度如何。真正的文艺批评,就应该是一种关于艺术与生活、艺术与心灵,以及艺术作品当中的生活与心灵的关系的研究。
  第一,作家的创作,总有他的意图,他总是对社会、对生活有所爱,有所憎,有所主张,有所匡正才提起笔来的,但他的意图,又是包容在形象当中,通过艺术手法表现出来的。作品往往是比较含蓄的,一般读者,不一定立刻就能抓住作者的用意和作品的客观思想,这即使对批评家来说也并不容易。别林斯基说过,那种以为把一部作品的思想意义说清楚是很容易的事的观念,是不对的,这是件很艰难的事情。只有具有同思考力相结合的深刻审美感觉的人才能做得到,就是说不但要有深刻敏锐的思考力,还要有细致的艺术感觉、审美感觉,而且还要求两者能很好的结合。这不但批评家很难做到,就是作家本人也不一定能说清楚,所以歌德也拒绝回答《浮士德》的思想是什么的问题。再有,有些内容作家也只是艺术地感觉到了,还不能清晰地意识到,因此他当然不能用明确的语言把它说出来。比如奥斯特洛夫斯基写了《大雷雨》,他有没有像杜勃罗留波夫所说的意识到是表现了“黑暗王国中的一线光明呢”?不见得。所以在这种情况之下,读者希望批评家能够为他阐明作者的意图和作品的客观思想,做作者与读者之间的桥梁。在这个意义上讲,批评家起着解释、说明的作用。
  第二,艺术是现实的反映,作家的作用是把生活现实转化成艺术作品。实际上,从广泛的意义讲,一切作品都是反映着一定的社会现实的,不但现实主义作品是这样,浪漫主义作品也是有现实内容的,甚至荒诞派的作品,它的一些想法尽管离奇古怪,也还是从生活里面引申出来的。不过有的是直接地反映生活,有的是间接地反映生活,当然还有正确的反映与歪曲的反映,这些反映的深浅的差别,也不是一般读者所能认识到的,这就又要仰仗于批评家了。而且作者反映生活,不是把生活直接搬上作品,它是经过了作者心灵的折射,经过了作者有意识的加工改造的。歌德讲过,作家的作品,没有一个字不是他亲身体验过的,但他写出的事物,却没有一点与他体验过的生活完全相同。真实性的原则当然是不能违反的,但对真实的理解却不能简单化,作品既是来源于生活,可又不同于生活。既不能因为生活是怎样的,就要求作品也要怎样;反过来也不能用作品来硬套生活,说作品里的什么什么就是生活当中的什么什么。但是作者是怎样从生活中撷取他的题材的?作品是不是正确地反映了生活?他要把生活引向哪里去?方向是不是符合生活的发展规律?一句话,批评是作品与生活之间的桥梁,使读者通过作品来理解生活,认识生活。从这意义上,批评就是判断、检验的作用。
  第三,科学给人以知识,而艺术打动人的感情,给人以美、愉快、喜悦。高尔基说一切艺术作品,都贯穿了一个共同的追求,追求用语言和思想所抓不到的,就是连感觉都抓不到的一些秘密的东西,这就是美,就是使我们心花怒放的东西。艺术不单使人懂得应该怎样生活,有认识作用和教育作用,还能向人们展示出艺术境界,给人一种美的享受,有审美的作用。正因为有这种审美作用,才使它的认识作用、教育作用,格外的深入人心,格外的真切有力。所以契诃夫说,艺术家一喊,人们都会跟他走的。我们的艺术就要有这种力量,否则就没有存在的价值了。但是,对于作品中的美来讲,必须具备一定的欣赏能力,才能讲清楚,才能享受。这种欣赏能力,也不是所有读者都能具备的。因此,要使广大读者都能欣赏某一艺术作品的美,也有赖于批评家的辛勤劳动。批评家应通过自己独特的创造性的劳动,把这作品中所包含的美,转变为比较容易欣赏、容易理解的美。在这意义上,批评家起着美的鉴赏与再创造的作用。
  (摘编自钱谷融《谈文艺批评问题》)
  材料二:
  文学批评向读者揭示文学作品的这些意义,不是凭空杜撰,也不是生硬拼贴,而是依靠批评家对读者所处时代及其社会历史文化情境的了解。在整个文学批评活动进程中,批评家首先是作为一个文学接受者,参与普通读者的文学接受活动,而后才运用他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把从文学接受活动中所得的经验和感受,进行归纳、提炼,上升到理性高度,形成批评意见。在这种情况下,批评家告诉读者公众的,就不应该是个人的主观好恶,而应该是根据一个时代的“普遍的理性法则”(别林斯基语),对文学作品所进行的判断和评价。这种“普遍的理性法则”,就包含这个时代读者公众的意志、愿望和要求,包括他们的文学趣味和审美倾向等。这就需要批评家站在时代的高度,深入了解现实关系的各种变动,把握历史发展的进程,把对现实人生和社会历史文化问题的思考,凝聚成一种理性的判断力,以之作为解读作品、评论得失的思想利器。文学批评被人称之为“运动着的美学”,也是这个意思。
  (摘编自於可训《回到文本,面向读者》)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品 思想是通过艺术的手法含蓄地包容在形象当中的,所以读者不容易懂得,就是作家本人也不一定能感觉到。
  B. 批评有检验作品与生活之间的关系的作用,好的作品应该真实地再现生活,使读者能够通过作品来理解生活、认识生活。
  C. 批评家不光要发现和享受作品中的美,还应该把这种美转变为比较容易欣赏、容易理解的美,也就是对美进行再创造。
  D. 批评家应该像普通读者一样参与文学接受活动,但不能产生个人的主观好恶,而应该思考公众的意志、愿望和要求。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奥斯特洛夫斯基可以写出《大雷雨》,但是他意识不到作品可以表现“黑暗王国中的一线光明”,说明文学批评比文学写作更艰难。
  B. 艺术作品都要反映一定的社会现实,不过有的是间接地反映,有的是直接地反映,区别就在于是否经过了作者有意识地加工改造。
  C. 契诃夫说“艺术家一喊,人们都会跟他走的”,但作者说“这种欣赏能力,也不是所有读者都具备的”,这体现了理想和实际之间的差距。
  D. 文学批评被称为“运动着的美学”,是因为文学批评的判断标准因时代而变动,例如,不同时代对《红楼梦》的批评是不同的。
  3.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不能作为论据支持材料一中的观点的一项是(   )
  A. 托尔斯泰说“要让我说出《战争与和平》的思想,除非我再写一遍给你看。”
  B. 有人问歌德“你在《塔索》里,究竟要表现什么思想呢?”他说“思想,我怎么知道?我所看见的只是塔索的生活。”
  C. 顾恺之为裴楷画像,在面颊上平添了三根毫毛,看画者再仔细看时,觉得加这三根毫毛确实比不加好。
  D. 杜甫那首“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要比“三吏”“三别”更为令人喜爱,但却不如后者的思想性丰富。
  4. 材料一是怎样使论证更有说服力的?请简要分析。
  5. 有人说文学批评家“既是美学家,又是思想家”,请结合两则材料,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就是作家本人也不一定能感觉到”错,材料一“就是作家本人也不一定能说清楚”是说作家本人不一定能说清楚作品的思想,但是作家不一定感觉不到。可以推想,作家既然能写出作品,一定是能感觉到作品的思想的。
  B.“好的作品应该真实地再现生活”错,由材料一“真实性的原则当然是不能违反的,但对真实的理解却不能简单化,作品既是来源于生活,可又不同于生活”可知,原文说对真实的理解不能简单化,作品既是来源于生活,可又不同于生活,所以不能是“真实地再现生活”。
  D.“但不能产生个人的主观好恶”错,由材料二“批评家告诉读者公众的,就不应该是个人的主观好恶”可知,不是不能产生,而是评价文学作品时,不能掺杂进去。
  故选C。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黄金
  王鲁彦
  ①陈四桥虽然是一个偏僻冷静的乡村,不通轮船,不通火车。但每一家人家却是设着无线电话的,关于村中和附近地方的消息,无论大小,他们立刻就会知道,而且,这样的详细,这样的清楚,仿佛是他们自己做的一般。例如,一天清晨,桂生婶提着一篮衣服到河边去洗涤,走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