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6380字。
事理说明文
(满分120分,限时120分钟)
(一)(本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我们能在梦里背单词吗?
①你是不是也有过这样的经历:白天学习的数学公式和推导过程,晚上出现在梦中;白天练习过英语对话,梦中你就可以非常流利地和外国人交谈……通常我们会称这种现象为“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最近,科学家对这种现象做了进一步研究。结果发现,做梦真的可以帮助我们学习和记忆新学的知识,梦中的你的确是在学习。
②睡眠的过程分成不同的脑电波阶段:非快速眼动睡眠,此时脑电波为慢波;快速眼动睡眠,此时脑电波频率较快。其中做梦是处于快速眼动睡眠状态,也就是我们俗称的深度睡眠时期。正常人入睡时先进入浅睡,即非快速眼动睡眠阶段,然后再进入做梦阶段。从入睡到做梦阶段为一个睡眠周期,一般一夜睡眠经历4—5个睡眠周期的交替。
③当然,我们仅仅知道做梦是怎么回事,还不足以解决问题。最近,神经科学家埃林和罗伯特有了重大发现:做梦可促进学习和记忆。他们找了一些哈佛大学的本科生进行了如下实验:让这些学生在电脑前坐45分钟,玩一个迷宫游戏。在迷宫中,研究者将一个特定的对象设为终点,让学生们记住,然后让他们从迷宫里一个随意的点出发,找到抵达终点的途径。做完游戏之后,学生们被分为两组,一组去睡觉,一组则留下看录像。研究者利用脑电技术探测了睡觉组的大脑活动,之后在一个做梦周期结束时叫醒他们一次,问他们梦到了什么,或者在他们睡完后问他们做梦的情况。接着对两组再进行一次迷宫游戏的测试。结果表明,相对于不睡觉组,睡觉组更快找到了特定目标。其中还有4位同学做梦梦到了迷宫,他们找到特定目标的速度是其他睡觉组成员的10倍!
④对于上述研究,研究者还有进一步的解释。研究发现,做梦能够导致记忆的再激活。因为梦的周期正好对应着神经同步的增强期,此时大量的神经元能够被同时激活,从而提高对特定事物的记忆。在上述研究中,罗伯特等人注意到,被试者的梦并不仅是对刚学习过的迷宫经验的精确重现,还激活了相似的经验。比如,其中一个学生不仅梦到了迷宫的影像,而且梦到了自己几年前在一个蝙蝠洞探险的经历。这表明,大脑在做梦时不仅激活了某个学习经验,还再激活了相关的学习经验。美国西北大学肯??帕勒的研究团队也有相似的发现:如果先给被试者建立一种声音和一幅图的联结,并在其做梦时(快波睡眠时期)播放这种声音,之后被试者对那幅画的记忆也会增强。
⑤这些研究成果得到的结论让人惊喜,尤其对于学习第二语言的人来说,做梦的促进效应将非常有用。学习外语是通过建立外语词汇和母语词汇的联结来完成的,那么我们试想一下,在白天背了一些单词和单词的中文释义之后,做梦时在你耳边重复中文释义,是不是会有效提高单词的记忆效果呢?懒人们仿佛听到了福音。把闹钟关掉!让我把梦做完,我要多背一些单词哦!
1.(3分)下列对于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文章运用空间顺序,条理清楚地介绍了做梦可以帮助我们学习和记忆新学知识的科学原理。
B.第①段由常见的“日有所思,夜有所梦”的生活现象引出说明对象,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C.睡眠的过程分成不同的脑电波阶段:即非快速眼动睡眠状态和快速眼动睡眠状态两个阶段。
D.“被试者对那幅画的记忆也会增强”要具备两个条件:被试者建立一种声音和一幅图的联结;在被试者做梦时播放这种声音。
2.(3分)请结合语境,分析第②段中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
从入睡到做梦阶段为一个睡眠周期,一般一夜睡眠经历4—5个睡眠周期的交替。
3.(3分)从说明方法的角度,简要分析第④段画线句的表达作用。
比如,其中一个学生不仅梦到了迷宫的影像,而且梦到了自己几年前在一个蝙蝠洞探险的经历。
(二)(本题9分)阅读下面说明资料,完成下面小题。
如果没有我
刘继军
①你知道吗?如果没有我,你的每一次呼吸,都是在召唤死神。这真不是吓唬你!在病毒、细菌等微生物面前,人类和动物是绝对的弱势群体。微生物是最早出现在地球上的生命之一,也是地球上分布最广、个体数量最多的生物。它们在自然界的每一寸土壤、每一滴水中,在你呼吸的每一口空气中,甚至就生活在你的身体中。平均每个成年人的身体约由30万亿个细胞组成,体内却有38万亿个细菌和380万亿个病毒,坏蛋们全方位、全天候地攻击着你,没办法,我只能全力以赴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