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8200字。
2022 年湘潭县初中学业水平模拟考试
语文试题卷
本试卷共四道大题,25 道小题。试卷满分 120 分,考试时量 120 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4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6 分)
穿“国潮”赏“国漫”,“国风”为何成流量密码?
杨翘楚
①不久前,我们曾经聊过河南卫视推出的舞蹈节目《洛神水赋》。这一出圈爆款不仅让 观众发出“衣袂翩跹,看不尽中华气象”的感慨,更收获外交部发言人点赞推介。每个好作 品都来之不易。为了最好的表现力,团队在水下作业 26 小时,舞者数十次潜入水面,只为求得完整、自然的表演效果,综合运用的 5G、AR 等技术,更为作品插上科技的翅膀。正是传统优秀文化与现代表达相融合,让“国风”获得越来越多青年群体的青睐。
②时下,浓郁的“中国味道”正在成为文化作品的一种“流量密码”。你可以看到李子柒在山间挑水砍竹,田园牧歌的生活风靡五洲;看到阿木爷爷不用一颗钉子,榫接卯和,为孙子打造一件件工艺品;更可以看到手工博主“雁鸿 Aimee”耗时一周将《山海经》中的神兽制成配饰,璀璨夺目……源自传统文化的创意与审美,屡上热搜,常获热捧,渐成热潮。
③文化的生命力,在于扎根生活;生活的美好,需要文化的滋养。在今天的闹市观察一 番,不难见到一身“国潮”的少年鱼贯进入中式茶饮店,身着汉服的少女手机上播放着“国漫” 动画。小学生诵读古籍经典的书声琅琅、爷爷奶奶们爱听的戏曲再焕生机、电影屏幕上也多 有中华传统文化题材……饱含生命力的“国风”,讲述今世今人的故事,不仅丰富着社会生 活,也成就了不少地方的特色产业。
④某种意义上讲,叫好又叫座的“国风”文化,正是传承与弘扬传统文化的鲜明注脚。 回顾中国历史,中华文化既有着一以贯之的内核,也在与时代、与世界的对话中不断演进。 今天,走向民族复兴的我们发现,祖辈留存的文化瑰宝依然光辉璀璨,千年不辍的东方思维为生活与未来提供新的答案。于传统哲学中领悟为人处世的道理,从诗词歌赋中感受东方审美的意境,在古典艺术中体察均衡细致的和谐……当传统文化照进当代生活,映射出的光芒格外绚烂夺目。
⑤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讲究“民胞物与”(注:民为同胞,物为同类。泛指爱人和一切物类)、追求“兼济天下”、重视“鼎鼐调和”(注:比喻处理国政)的中华文化,不仅依然对当代生活有着巨大的解释力,更能与其他文化形成互补。慢一点、静下来、心平气和、 含蓄内敛的韵味情致,常能为快节奏生活、满负荷工作的当代人疗愈心中最柔软的地方。而这,或许正是“国风”成为许多人心底乡愁的原因之一。
⑥有网友说:“国风”正在取代“古风”。在他们看来,不辨时代的汉服及架空历史的古装剧,折射出“古风”文化对古代元素的拼贴堆砌,以及用现代观念构想历史图景的倾向。 而“国风”则不满足于虚拟的古典,而是在融合传统审美与时代趣味中,不断返本开新。姑且不论这一区分是否精准,但在追求外表古色古香之外也深究内涵的古韵,在追捧传统元素的经济热潮之中也追问文化发展的趋势,这折射出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转变,值得点赞。
⑦文化的流变发展,既是传承的过程,也是扬弃的过程。现象越是火热,越需要冷静理性的思考,比如以今律古、食古不化不时见诸网络,粗制滥造、中西杂糅偶有闪现,糟粕掺杂、泥沙俱下更值得警惕。站在历史的脉络中,我们要记得自己既在回收、运用着传统文化, 更在创造、积淀着新的文化传统。由此观之,在文化消费的产业属性之外,当代“国风”也有着承前启后、贯通中西的公共属性。对此,我们理当多一份不愧对先人、不辜负子孙的精
益求精与历史自觉。这正是:千载文化耀眼目,烛照现实不止步。劝君切磋细琢磨,返本开 新花千树。(选自《人民日报 2021 年 6 月)
1. 对文章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 分)
A. 文章标题运用三个“国”字,气韵流转;设置疑问、运用比喻,新潮神秘,惹人思考,吸引读者。
B. ②段与首段点面结合,再次强调一种现象:“国风”正日益成为“流量密码”。
C. 作者认为“古风”是一种“虚拟的古典”,将“国风”与“古风”对比,突出“国风”返本开新的特质。
D. 本文写得深刻睿智,对“国风”成为“流量密码”的原因进行了颇有见地的层层深入的剖析,表明对待传统文化我们应理性辩证对待:要内外兼顾,要守正更要出新。
2. 结合全文,概括“国风”成流量密码的原因。(2 分)
3. 第③段中画线句子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2 分)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4 分)
4. 阅读下面非连续文本,回答后面问题。(6 分)
〖材料一〗本报北京 12 月 9 日电(记者余建斌、冯华)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透露,
12 月 9 日 15 时 40 分,“天宫课堂”第一课正式开讲,时隔 8 年之后,中国航天员再次进行太空授课。“太空教师”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在中国空间站为广大青少年带来了一场 精彩纷呈的太空科普课,这是中国空间站首次太空授课活动。后续,“天宫课堂”将持续开 展太空授课活动,积极传播载人航天知识和文化,持续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航天科普 教育。(选自《人民日报》2021 年 12 月 10 日)
〖材料二〗本次太空授课“硬件设施”有很大升级,天宫一号的内部活动空间只有约 15 立方米,而现在空间站仅核心舱就达 50 立方米,“教室”更加敞亮。由于使用了天链卫星传播信号,此次授课直播画面更加清晰流畅。
本次太空授课采取天地互动方式进行,航天员可与地面课堂进行实时交流。长达几十分 钟跨越多半个地球的太空追踪技术,如果应用到军事领域,威慑性不容小觑,如果应用到导 航领域,实用性有目共睹。简单说,太空授课投入高、周期长、回报慢,但只要坚持,我们 所收获的要比现在的投入要多得多。(摘编自人民网 2021 年 12 月 10 日)
〖材料三〗“汤叔叔,您的家距离我们学校才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