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2题,约18570字。

  2022年高考考前诊断暨预测卷
  语文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说起中国人使用香物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距今约三千年前。《尚书•君陈》中写道:“我闻曰:‘至治馨香,感于神明。黍稷非馨,明德惟馨。’”意思是,我听说最好的政治会发出香气,感动神灵。不是祭祀的谷物发出的香气,而是圣明的德政发出的香气。显然那时的人对香气的理解与现代人有着很大的不同。
  先说“香”这个字的产生,从小篆体来看,上黍下甘。“黍”是谷物的统称,“甘”则代表某种美好的味道,它的意思为“五谷热食时所散发的怡人气味”,这便是古人对“香”这种无法描述的事物的初步认知。宋代《陈氏香谱》开篇就说“香者,五臭之一,而人服媚之”,可见,香气是五嗅之中最为人类所喜欢的气味。上古之时的周公则用“香气”来比拟“明德”,可见在那个时候,人们已经开始将香气提升到精神层面,从而在很多方面开始享用,并已经形成了使用的习惯。或许更早,中国先民已经开始使用有香气的物质,并开始主动思考香物与人们生活的必要关联。
  在古人眼中,生活的周匝,或许是一朵鲜花,一片香木,一粒种子,那些有着香气的物质,都是具备了某些神秘天命与崇高气质的。就如先人屈原,在其所著的传世佳作《离骚》中便将多种香草比作忠贞之人,而将艾榝之属比作谄媚小人,更因如“户服艾以盈要兮,谓幽兰其不可佩。览察草木其犹未得兮,岂珵美之能当”“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等句,开了“香草美人”以物喻志、以香喻人的先河,使后世忠贞贤良之士找到喻己与喻志的美好方法,从而正式拉开了中国式用香文化的序幕。
  对香气的崇拜始于祭祀之礼,《礼记•郊特牲》云:“诸侯为宾,灌用郁鬯,灌用臭也。”其中“郁鬯”是一种香酒,用鬯酒调和郁金之汁酿成的,是当时祭祀或待宾的必备饮品。这句话的意思是,诸侯朝见天子,宴席上献的就是这种酒的香气。这便是“至敬不飨味而贵气臭也”的道理,就是说,对于至为崇敬的天神,并不是以食物的美味为贵,而是要以气味的浓郁为贵。
  《尚书•虞书•舜典》中有一段尧禅让帝位于舜的记述:“岁二月,东巡守,至于岱宗,柴,望秩于山川。”其中“柴”便是一种燔烧木头等物的祭祀仪式,《礼记》中也有“柴于上帝”之说,可见“燔柴”是当时较常见的祭祀行为。再如《诗经•大雅•生民》有:“取萧祭脂,取羝以軷。载燔载烈,以兴嗣岁”“其香始升,上帝居歆”。此两句大意为:“杀了公羊剥了皮,烧烤熟了供神享,祈求来年更兴旺”,“香气四溢满庭堂,上帝降临来尝尝”。以燔烧香草和奉献祭脂来供奉神明,以求来年兴旺发达,这便是人们的美好心愿。由此可见,用香物祭祀,在当时已是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活动了。
  或许世界对我们的认知也是如此,英国作家王斯福在其所著的《帝国的隐喻:中国民间宗教》中写道:“香火是中国人用来沟通人与具有灵性的神明的基本特征。”试想,在物质与交通均不发达的上古时期,人们在“燔柴”的祭祀活动中偶然发现了拥有特殊香气的草木之属,一定会感到非常神奇,并将其看作与天地神明交流的渠道,奉为神圣。如此想来,这便是人们向往香气的一个开端吧。
  (摘编自肖木《中国使用香物的始源》)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由《尚书•君陈》中的“黍稷非馨,明德惟馨”语句可知,约三千年前的人对香气的理解与现代人具有很大差异。
  B. 从小篆体来看,“香”这个字上黍下甘,由此可知古人对“香”的初步认知是谷物热食时散发出来的愉悦的味道。
  C. 周公用“香气”来比拟“明德”,说明了中国先民已经开始使用有香气的物质,并主动思考香物与人们生活的必要关联。
  D. 屈原所著的传世佳作《离骚》,赋予了香草之属比喻意义,为后世忠贞贤良之士提供了喻己与喻志的美好方法。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前五段围绕开篇第一句话“中国人使用香物的历史”展开,最后一段总结全文,论证思路清晰连贯。
  B. 文章第四段采用引用论证和对比论证的方法,着重论证了中国古人对于香气的崇拜起始于祭祀之礼。
  C. 文章论述了香气与德政、与精神生活的关系,也集中阐释了古人使用香物祭祀的普遍性,论述全面。
  D. 文章后半部分集中讨论香气与祭祀的关系,旨在说明中国古人对香物的崇拜与其对神明的敬畏密不可分。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五嗅之中,人类对香气情有独钟,主要是因为香气可以用来比拟“明德”,具有精神层面的价值。
  B. 古人认为,有香气的物质蕴含着一些神秘天命与崇高气质。屈原以香草象征高洁人格就体现了这一点。
  C. 要祭祀颇受崇敬的天神或接待重要的宾客,就需要在选择食物时,关注其气味浓郁与否而非美味与否。
  D. 在物质与交通均不发达的上古时期,人们往往通过祭祀实现与天地神明的沟通,这便是中国式用香文化的开端。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C.“说明了中国先民已经开始使用有香气的物质,并主动思考香物与人们生活的必要关联”曲解文意。根据原文“上古之时的周公则用‘香气’来比拟‘明德’,可见在那个时候,人们已经开始将香气提升到精神层面,从而在很多方面开始享用,并已经形成了使用的习惯”可知,周公用“香气”来比拟“明德”说明了中国先民已经开始将香气提升到精神层面,而非“开始使用有香气的物质”。另根据原文“或许更早,中国先民已经开始使用有香气的物质,并开始主动思考香物与人们生活的必要关联”可知,“中国先民已经开始使用有香气的物质,并开始主动思考香物与人们生活的必要关联”只是作者的一种猜想,并不能由周公的例子来说明。
  故选C。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逆全球化”思潮与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加剧了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确定性,区域性经贸组织逐渐成为经济体参与贸易合作的重要途径。2022年1月1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CEP)协定》对已提交核准书的国家正式生效。RCEP域内农业资源丰富,这极大地释放了区域内农产品贸易潜力,加强了成员之间的农业竞合关系,为中国农产品贸易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劲助力。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后,与日本、韩国及东南亚国家的农贸往来逐渐频繁,2004年以农产品贸易为主要合作领域的“早期收获计划”奠定了中国农产品出口竞争优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