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15620字。

  2022届高三下学期名校联考
  语  文
  本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民族众多,文化灿烂,正如谚语所说,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节日文化就是其中之一。
  约定俗成的节日,有若干要素:第一,每个节日有规定的日期,如正月初一为春节,五月初五为端午节等,节日之间有一定间隔,  “两月一大节,一月一小节”:第二,节日有一定的祭祀或纪念对象,如春节祭祖,腊月二十三送灶神等:第三,每个节日都有一定的仪式,如清明节吃寒食、扫墓和踏青,七夕节乞巧等;第四,很多节日与丰富的神话传说联系在一起,如端午节与屈原的传说等。
  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很长一段时期是不存在或者说没有形成节日文化的。后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宗教的产生和活动的频繁,需要在一些比较固定的日子里进行劳动休整,开展娱乐活动,或举行某种祭祀仪式,于是逐渐出现某种节日。同时,天文历法知识的不断丰富,也为节日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可能。
  中国节日可追溯到史前时代,商周以后不少节日上升为礼俗,变成国家的祭典。但当时的节日仪式比较简单,宗教色彩浓厚,节日时间不固定。秦汉时期节日基本定型,如除夕、元宵、寒食、端午、重阳等。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由于各民族文化的沟通与交流,节日文化内容也不断得到充实,如增加了登高、曲水流觞等新内容。节日是由不定型发展为定型,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每个历史时期都有所补充、丰富,又有所淘汰、改进,节日不断发展变异,继承出新。同时,节日的发展又有相对的稳定性。节日文化根植于悠久的农业文化的土壤中,各民族经济文化具有很强的向心力,一历代统治阶级对某些传统节日给予肯定,加以倡导,使之和人们某些愿望、需求紧密相连。这些都是传统节日长期存在和传播的社会原因。
  中国的节日和中国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它有其自身的社会功能。简要地说有以下几点:第一,缅怀先人,借以寄托自己的思念:第二,节日的饮食丰富多彩,既是人们改善物质生活的需要,也是人们对饮食文化的创造:第三,通过节日活动可以防病去灾,如打扫卫生等;第四,节日期间所进行的文化娱乐活动,诸如踩高跷、办灯会、划龙舟、放风筝,其初衷虽是为了悦神,但后来逐渐发展为民间娱乐活动,对于活跃城乡文化生活有重要作用。
  中国的节日文化是一份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是民间文化的重要载体,内容极其丰富,涉及的领域也很宽泛。民间文化中既有精华,也有糟粕,如何批判继承节日文化,弘扬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分,是应该认真研究的。民间节日文化正面临着消失,翔实记录、研究和批判继承节日文化是当前民间文化抢救工程的重要任务之一。弘扬传统节日文化,对提高人们的文化素质、维护社会公德、增强民族凝聚力、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等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摘编自李露露《中国节•前言》)
  材料二:
  从文学的角度观照传统节日,并不牵强。传统节日作为民族历史文化遗存,在漫长的传承过程中,一些原初的价值与功能或有所丢失,或发生变异,节日仪式中的功利作用悄悄向审美作用转移,例如本来是象征驱除侵害人类生活的力量与因素的仪式,在反复举行之后,就变得别有意味了。端午节就是例子。按天干地支算,端午又称“重午”,即午月午日,是时阳气盛极,阴气初生,乃季候变换的转折点。为避萌动的邪气,需沐浴兰草汤、采药、置菖艾、戴香包、系五彩线、喝雄黄酒、涂朱砂等,通过这些方式防五毒、送瘟神。延习既久,这些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活动,具备了功利和美感的双重作用。可见,在审美这一人类需求的层面,传统节日与文学有相通之处,因为所有的节日都带有娱乐性,能给人带来精神的愉悦。
  文学的功用,并不仅仅给人带来心灵的愉悦。文学也经由审美活动,引发人们思考人的本原,即人从何而来、人之为人的意义和生命的终极价值。当人类还不能把自己作为主体与自然客体分开,还不能科学地解释自然现象,无法把握客观世界,也不能认识自我生命特征时,就产生了神话和传说,有了与“神”沟通的巫术活动。在这些认识和活动中产生的想象性口头故事与祷唱之辞,就成了叙事文学和抒情文学的源头。由原始经验产生的原始思维,被后来的科学判定为“迷信”,但它的魅力并没有在人类的心灵里消除。清明节扫墓祭拜,是追念自家先人与逝者,祈求保佑的虔诚表达:中元节送河灯,活着的人希望那些无所归依的魂灵也能被善待。这些在固定时间里反复进行的活动,跟文学里对生者与死者、此岸与彼岸关系的思考,如出一辙。有些节日,由人类对自然的崇拜演化为人类对生活愿望的象征性表达,比如七夕节。七夕节由“天河”两岸的牛郎织女星座而来,反映了人类对天象的崇拜。根据这一天象,产生了牛郎织女鹊桥会的凄美爱情故事。这个节日的诞生,可以说与文学生产同时进行。
  (摘编自毕光明《传统节日的文学理解》)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谚语“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说明我国民族文化的内容极为丰富,节日文化就是其中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
  B.传统节日由不定型到定型,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在发展中出新,节日仪式中的功利作用也向审美作用转移。
  C.传统节日和人民生活息息相关,如有规定日期、祭祀或纪念对象、仪式和神话传说渊源等,节日文化永远不会消失。
  D.批判继承并弘扬传统节日文化,有助于提高人们的文化素质,维护社会公德,增强民族凝聚力,促进爱国主义教育。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节日诞生与文学生产同时进行,节日与文学有相通之处,节日具有娱乐性,能给人带来精神的愉悦。
  B.端午节沐浴兰草汤、置菖艾、戴香包、系五彩线、喝雄黄酒、涂朱砂等习俗体现的是节日的功利作用。
  C.七夕节由人们对牛郎织女星座的天象崇拜演化为对爱情的象征性表达,主要说明了节日的审美需求。
  D.清明节在固定的时间进行扫墓祭拜活动,跟文学里对生者与死者、此岸与彼岸关系的思考相近。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持“传统节日的文学理解”观点的一项是(3分)
  A.元宵节北方“滚”元宵,南方“包”汤圆,制作方法反映了节日的地域差异性。
  B.重阳节的习俗由登高、插茱萸、饮菊花酒转变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活动。
  C.冬至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也是一个重要节气,标志着即将进入寒冷时节。
  D.春节的对联、诗词、散文等渗透着民族情感,如团圆、庆贺、祈福、感恩等。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行文思路和材料二的主要论证手法。(4分)
  5.随着时代不断发展,我们应该如何对待中国传统节日文化?请结合材料并联系实际生活,谈谈你对此的认识。(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主角
  陈  彦
  苟存忠、古存孝和周存仁老师是下午六点到的。周存仁老师背着焦赞的两根鞭,苟存忠老师捎着孟良的那两把板斧,他们都用包袱把“兵器”悉心包着。
  易青娥是跟裘存义老师一起,到村东头临时车站来接他们的。接上了人,裘存义老师说:“吃了饭早点休息,力争明早把《打焦赞》过一遍。’’古存孝和苟存忠老师几乎不约而同地说:“不行不行。”苟老师说:“这么大的事,娃又没上过几次台,一上去就是主角,咱们还能把娃晾到舞台上?这就跟打扮闺女出嫁一样,咱要把娃打扮得排排场场的,才能朝出送呢。”几个人看上去都很兴奋。易青娥心里感到一股暖流,一下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