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5700字。
在白塔中获得重生
――从“白塔”的象征意义分析《边城》主旨
云南昭通一中    尹宗义
金介甫先生在《沈从文传》中指出:“研究沈从文首先应该认识到他是一位边缘人,是自我放逐者。在中国文学中,从屈原的流浪放逐、李白杜甫,一直到曹雪芹,这种边缘人的作品就是跟一般的作家不一样。”
沈从文是一位很纯洁的作家,他用清澈的目光看这个世界时,看到的只是一个蓝晶晶的世界,是清明,是充满温馨。对世俗的复杂、丑陋、仇恨、恶意、心术、计谋、倾轧、尔虞我诈往往没有感觉。《边城》写道的就是一个“安静和平”的世界。
当然,“婴儿的目光看到的实际上是一个人类的婴儿阶段――这个阶段实际上已经沦丧了。”(见曹文轩《 回到“婴儿状态”的艺术——读沈从文小说<边城>》)这种古朴的民风也正在消失,沈先生在《长河·题记》中说:“一九三四年的冬天,我因事从北平回湘西,由沅水坐船上行、转到家乡凤凰县。去乡已十八年,一入辰河流域,什么都不同了。表面上看来,事事物物自然都有了极大进步,试仔细注意注意,便见出在变化中的堕落趋势。最明显的事,即农村社会所保有的那点正直朴素人情美,几乎快要消失无余,代替而来的却是近二十年实际社会培养成功的一种惟实惟利的人生观。”《边城》所写的那种生活确实存在过,但到《边城》写作时(1933--1934)已经几乎不复存在。《边城》是一个怀旧的作品,一种带着痛惜情绪的怀旧。《边城》是一个温暖的作品,但是后面隐伏着作者的很深的悲剧感。(见《汪曾祺读<边城>》选自《独坐小品》,宁夏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沈从文在谈及《边城》时曾说:“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由此,大家都一致认为《边城》所要表现的是一种“理想的人生形式”,所要赞颂的是“人性美”。但实际上,作者尽管“只想造希腊小庙”来“供奉的是‘人性’。”但他所要赞颂的“人性美”已经在蜕变了。作者自己还说:“一切充满了善,然而到处是不凑巧,既然是不凑巧,因之朴素的善终难免产生悲剧。故事中充满了5月中的斜风细雨,以及那点6月中夏雨欲来时闷人的热和闷热中的寂寞。”人性的率真与善良在“文明”社会古旧的礼法与习俗在自然人性面前难以施威,整部小说笼罩着一种无奈的命运感。这种“人性美”是生存还是死亡,是一个值得注意的话题。当我注意到作品中“白塔”这一意象时,一切都豁然开朗了。
作品开篇就讲到白塔:“……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这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管理渡船的老人在塔下住了五十年。爷孙俩一直生活在白塔的世界里,白塔守护着渡头,守护着翠翠一家,守护着翠翠的梦(在白塔下午睡,在梦中灵魂为一种美妙歌声浮起来了,也飘上了白塔。)
“翠翠无意中回头一看,见屋后白塔已不见了。一惊非同小可,赶忙向屋后跑去,才知道白塔业已坍倒,大堆砖石极凌乱的摊在那儿。翠翠吓慌得不知所措,只锐声叫她的祖父。祖父也在雷雨交加的夜里死去了。”
作品结束时,白塔就在老船夫去逝的那个雷雨交加的夜晚圮坍了,到了冬天,大家又重新修好了。可是那个在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梦里为歌声把灵魂轻轻浮起的年青人,还不曾回到茶峒来。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