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8题,约20350字。
高一下学期阶段性检测语文学科试题
(150分钟,150分)
一、语言基础知识部分(每题2分,共16分)
1.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反物质的作用形式与普通物质一样,但与普通物质接触之后它们将会 ,并且猛然释放出能量。
②房身部分是以木材做立柱和横梁,成为 梁架,其有两根立柱和两层以上的横梁。
③“木叶”鲜明的形象,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人们,许多为人 的诗篇正是从这里得到了启发。
④他对这一切毫不在意,把它们当作蛛丝一样轻轻 去,只是在万不得已时才给以回敬。
A. 湮没 一副 传颂 拂 B. 淹没 一幅 传诵 抹
C. 淹没 一幅 传颂 抹 D. 湮没 一副 传诵 拂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
第一组,湮没:埋没;一种物理现象,是指当物质和它的反物质相遇时,会发生完全的物质-能量转换,转为能量(如以光子的形式)的过程,又称互毁、相消、对消灭。淹没:大水等漫过或浸没,也比喻性地表示声音的“盖过”。依据语境可知,这里是指物理现象,应用“湮没”。
第二,一副:用于成组成套的事物,如一副手套;也用于面部表情态度等,如一副慈祥的模样,一副笑脸。一幅:用于画,布匹,纸张等有面积的东西,如一幅画。根据“其有两根立柱和两层以上的横梁”可知,应用“一副”。
第三组,传诵:多用于诗词、文章等,侧重于传布诵读。传颂:多用于名声等,侧重于传布称道,具有褒扬,称赞的感情色彩。此处修饰“诗篇”,指传布诵读,应用“传诵”。
第四组,拂:轻轻擦过。抹,揩,擦。动作幅度稍大。此处用“拂”更能表现马克思的气度胸襟。
故选D。
2. 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两处错误的一项是( )
A. ①弘兹九德(光大) ②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 (拿)
③永保无疆之休(喜庆,福禄) ④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假使)
B. ①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顾念,忧虑) ②以膏泽斯民(恩惠)
③六国互丧,率赂秦耶(全部,一概) ④念高危则思谦冲(谦虚)
C. ①始速祸焉(招致) ②度义而后动(适宜)
③刑于寡妻,至于兄弟(典范,榜样) ④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料想)
D. ①越国以鄙远(边邑) ②强公室,杜私门(堵塞、封闭)
③藉寇兵而赍盗粮(登记) ④洎牧以谗诛(及,等到)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实词含义的能力。
A.②错误。“举”,施行;句意:施行古代贤明君主的政策,用它来兴办(对天下)有利的事业、消除(种种)弊病。
B.②错误。“膏泽”,施恩惠;句意:对老百姓施恩惠。
C.③错误。“刑”,通“型”,做榜样;句意:给自己的妻子作榜样,推广到兄弟。
D.①错误。“鄙”,把……当作边邑;句意:越过邻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
③错误。“藉”,给,提供;句意:把武器借给了贼兵,把粮食送给了盗匪。
故选D。
3. 下列各项中加点的词语有相同释义的一项是( )
A. ①为国以礼,其言不让 ②是以太山不让土壤 ③大礼不辞小让
B. ①百姓之不见保 ②冀君实或见恕也 ③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C. ①抑王兴甲兵,危士臣 ②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 ③吾能之乎?抑汝能之乎
D. ①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 ②吾力足以举百钧 ③杀人如不能举
4. 下列文言特殊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未之有也 ②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③构怨于诸侯 ④牛何之
⑤戍卒叫,函谷举 ⑥东得百里奚于宛 ⑦虽董之以严刑 ⑧终必不蒙见察
⑨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⑩大王来何操
A. ①②④⑩/③⑥⑦/⑤⑧⑨ B. ①⑩/②③⑥/④⑤⑧/⑦/⑨
C. ①④⑩/②/③⑥⑦/⑤⑧/⑨ D. ①④⑩/②③⑥/⑤⑦⑧/⑨
5. 对下列句子意思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 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如果说现在应当不做任何事,遵守祖宗的陈规旧法就行了,那么这就不是我敢领教的了。
B.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慎重办理学校教育,告诫他们孝顺父母、尊重兄长的道理,头发花白的老人便不会在路上背着东西。
C. 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如果凭着偌大的天下,却追随六国灭亡的事情,这就又在六国之下了。
D. 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虽免于刑罚但并不会怀念皇上的仁德,表面上恭顺但内心并不服气。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