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21430字。

  2022年山东省德州市陵城区中考语文第二次练兵试卷
  一、填空。(10分)
  1.(10分)(1)“     ,却话巴山夜雨时。”出自李商隐的诗《     》。
  (2)几处早莺争暖树,     。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3)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写景兼点时令,含有飘零之感的句子是:     ,     。
  (4)正如      (作者)在《游山西村》中“     ,     。”的诗句,面对挫折,我们也许会迷茫,但只有在困境中坚持下去,也许才会出现豁然开朗的转变。
  (5)微雨拂面或骤雨敲窗,都能被诗人听出无限的诗意。请写出连续两句含有“雨”字的古诗词:     ,     。
  二、阅读。(69分)
  2.(17分)名著阅读。
  [片段一]
  鲁达又道:“老儿,你来。洒家与你些盘缠,明日便回东京去如何?”父子两个告道:“若是能够回乡去时,便是重生父母,再长爷娘。只是店主人家如何肯放?郑大官人须着落他要钱。”鲁提辖道:“这个不妨事,俺自有道理。”便去身边摸出五两来银子,放在桌上,看着史进道:“洒家今日不曾多带得些出来,你有银子,借些与俺,洒家明日便送还你。”史进道:“直甚么,要哥哥还。”去包裹里取出一锭十两银子,放在桌上。鲁达看着李忠道:“你也借些出来与洒家。”李忠去身边摸出二来两银子。鲁提辖看了见少,便道:“也是个不爽利的人。”鲁达只把这十五两银子与了金老,吩咐道:“你父子两个将去做盘缠。一面收拾行李。俺明日清早来发付你两个起身,看那个店主人敢留你!”金老并女儿拜谢去了。
  鲁达把这二两银子丢还了李忠。三人再吃了两角酒,下楼来出了潘家酒肆。次早五更起来,天色微明,只见鲁提辖大踏步走入店里来,店主人那里敢出来拦金老父子两个。金老父子忙忙离了店中,出城自去寻昨日觅下的车儿去了。
  (选自《水浒传》第三回    有删改)
  [片段二]
  眼如丹凤,眉似卧蚕,滴溜溜两耳悬珠,明皎皎双睛点漆。唇方口正,髭须地阁轻盈,额阔顶平,皮肉天仓饱满。坐定时浑如虎相,走动时有若狼形。年及三旬,有养济万人之度量。身躯六尺,怀扫除四海之心机。志气轩昂,胸襟秀丽。刀笔敢欺萧相国,声名不让孟尝君。
  那押司姓宋名江,表字公明,排行第三,祖居郓城县宋家村人氏。为他面黑身矮,人都唤他做黑宋江;又且于家大孝,为人仗义疏财,人皆称他做孝义黑三郎。这宋江自在郓城县做押司。他刀笔精通,吏道纯熟,更兼爱习枪棒,学得武艺多般。平生只好结识江湖上好汉:但有人来投奔他的,若高若低,无有不纳,便留在庄上馆谷,终日追陪,并无厌倦;若要起身,尽力资助。端的是挥金似土。人问他求钱物,亦不推托。且好做方便,每每排难解纷,只是周全人性命。时常散施棺材药饵,济人贫苦,周人之急,扶人之困。以此山东、河北闻名,都称他做及时雨,却把他比作天上下的及时雨一般,能救万物。
  (选自《水浒传》第十八回    有删改)
  (1)下列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人把青春比作人生旅途的起点,理想是唯一的行囊,信念是永恒的盘缠。
  B.他的个性很爽利,最讨厌人家做起事来拖泥带水的。
  C.愿你能乘风破浪,在少年意气、斗志昂扬中投奔理想,也能于喧哗、困惑中保持独立姿态,坚守心中原初模样。
  D.关公是“义”的化身,在他身上,我们看到了守土报国的忠义,也看到了治军安民的仁义,看到了扶危济困的侠义,也看到了同生共死的情义。
  (2)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更”是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一夜分五更,每更约一小时。
  B.中国古代纪时法把一天划分为二十四个时辰,并根据生肖动物的出没时间来命名各个时辰。
  C.古代“望”指农历初一,“朔”指农历十五,“晦”指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
  D.古代兄弟间依长幼排行时,习惯上以伯、仲、叔、季为次。一般来说,伯为长,季最小。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片段一语言极具个性化,寥寥数语体现人物不同的性格;同时大量运用口语,充满生活气息。
  B.面对金氏父女的遭遇,鲁智深、史进、李忠三人慷慨解囊,但又有细微的差别,鲁提辖是出手大方,史进是倾囊相助,李忠是量力而行。
  C.“眼如丹凤,眉似卧蚕”,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宋江英气十足,豪爽侠义的特点。
  D.“年及三旬,有养济万人之度量。身躯六尺,怀扫除四海之心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宋江胸怀宽广,志向远大的特点。
  (4)《水浒传》中许多故事都与酒有关,请按要求,进行探究。
  人物 故事 酒与故事的关联 结论
  鲁达 ①      吃酒破戒,狂击僧人 原来,文中有关“吃酒”场景的设置能够:
  ③     
  ④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