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4题,约9480字,答案扫描。
丽水市2021学年第二学期普通高中教学质量监控高二语文试题卷(2022.06)
本试题卷共 8 页,四部分,24 题。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卷上。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场号、流水号、考生号填写清楚。
一、现代文阅读(34 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材料一
记者:您与徐少锦教授合作撰写出版了中国第一部家训通史,请问中国历史上什么时候产生了第一部家训?
陈延斌:原来我们认为周公写给儿子的《戒子伯禽》是文字记载最早的家训文献,但 在《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简称《清华简》)中,发现早于周公家训的是周文王临终前写 的《保训》。
记者:① 陈延斌:我们目前已经搜集的家训既有帝、后训谕皇室、宫闱的诏诰,也有士人教导
幼童稚子的启蒙读物;既有家训、家范、家诫等长篇专论,也有家书、箴言、碑铭等简明 训示;既有苦口婆心的规劝,也有道德律令性质的家法、家规、家禁等。古人之所以热衷 撰写家训,一是与家国同构的观念有密切关系。为保障族人正常生活、调节成员关系、延 续宗族,就有了家范、宗规、族训,从而不必依靠法律和行政管理的强制。二是与端蒙重 教的悠久传统也有密切的关系。早在《易经》中就提出“蒙以养正”“正家而天下定”的 主张,此后将身修、家齐视为中国传统社会的主流观念,而家训文化的产生发展正适应了 这种社会需要。
记者:② 陈延斌:《中华十大家训》是我们课题组面向普通读者编著的传统家训普及本。中国
家训文献卷帙浩繁,究竟选择哪些篇目为代表确实是个难题。我们反复考量,精心比较, 最终遴选出十部家训。何以用“大”名之?一是家训的代表性。这十部家训的遴选力求体现各种层次的代表。既有被称为“家训之祖”的《颜氏家训》,也有被称为“《颜氏家训》 之亚”的《袁氏世范》;作者中既有帝王,也有高官贵宦;既有普通官吏,也有普通百姓。 二是家训的影响度。就传统社会和当今学界而言,流传最广的仕宦家训莫过于《颜氏家训》。 该书内容极为广泛,是我国封建社会第一部全面系统完整的家训著作。三是家训的风格和形式。为使读者更全面了解传统家训的文体风格,我们尽量兼顾各种类型。
记者:今天我们在传承家训家风文化方面要注意些什么问题呢?
陈延斌:由于特定历史条件的制约和封建社会的影响,传统家训不可能不打上时代和阶级的烙印,但我们也决不能因此而否定传统家训的时代价值和积极意义。今天的家庭仍然是社会的细胞,家庭稳定、邻里和睦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和前提。家训文化无论是教育内容还是教化方式都有值得我们吸纳借鉴的方面,为我们今天的家庭教育、家风营造和家庭建设提供参考。
(摘编自陈延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家训家风文化》)
材料二
古代家训产生和发展有一个内在的动力机制,就是父家长权威和立子立嫡代代延续的宗法制家庭结构。事实上,家训文化之所以有效和得以传承,关键在于父家长对于家庭成 员具有无可撼动的绝对权威。不听父言、反抗父训,就是不孝,就会受到舆论的谴责甚至 是法律的惩处。正是由于家长的权威决定了其家训的权威性,而这种权威性决定了家训的 可行性。今天,父家长制已经瓦解,父亲在家中的权威没有了强制性的制度保障。这是今 天建设家训所遇到的最为困难的地方。
由于“生男生女一个样”的宣传,改变了几千年来的“传种接代”的生育观念,这就冲击了中国人重视光宗耀祖、维护家族荣誉的传统观念。随之也就消解了立家训的这一动力机制。古代,家训是与家族荣誉的代代相传同行的,因而才有立家训、遵家训的动力。
《包拯家训》就是一个典型的例证。包拯训示:“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当今社会,传统家训日渐 式微,家训文化面临衰败消亡的严峻考验。
(摘编自朱贻庭《今天,重建家训文化何以可能》)
材料三
中华传统经典家训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浓缩着独特的文化基因, 彰显着鲜明的文化理念。它根植于传统社会生存土壤和发展空间,深受传统儒家德性文化的内在影响,推崇“内圣外王”之道,无论是天子君王还是庶人百姓,皆以修身养 性为根本,以圣贤人格为理想。传统家训文化作为家族的精神血脉,世代相传。司马光在
《居家杂仪》中对家长提出要求:“凡为家长,必谨守礼法,以御群子弟与家众。”作为教育者的家长必须不断加强和完善自身的道德修养,才能为子孙树立起身边的榜样。同时注重彰显实践理性,强化生活塑造。《颜氏家训》开篇序言的第一句就是“圣训素来谈时易做时难”。可见,家训都十分注重生活性、实践性、细节性。传统家训文化特别强化学习榜样的意义。家训中均对子女作出“慕贤”的行为指向和道德要求。将贤德之人视为人生的榜样。中华传统经典家训文化基点在于家庭,但绝不仅仅停留于此,治理好小家的深远意境是为了国家天下。因此,小小家训却深藏着厚重的家国情怀,体现出“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的责任担当和时代精神。爱国是中华传统经典家训文化不变的主题,浓郁的忧国忧民情怀,不仅是君子圣贤的理想追求,也是普通家庭的价值取向。
(摘编自孙泊、陈瑶《中华传统经典家训的思想要义及其文化意蕴》)
1. 下列对文中“传统家训文化”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中国传统家训文化意蕴丰富,在立德、修身、齐家、处世等方面均有其行为规范,彰 显着鲜明的文化理念,作为家族精神血脉,世代相传。
B. 传统家训文化教育主要体现在家风熏陶与个体自觉、家规约束与榜样示范等方面相结 合,风格和形式多样,其中特别强化学习榜样的意义。
C. 传统家训文化植根于传统社会生存土壤和发展空间,家训文化之所以有效和得以传 承,关键在于父亲在家中的权威具有强制性的制度保障。
D. 传统家训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浓缩着独特的文化基因,无论教育内容还是教化方式,都对当代家庭建设有决定性作用。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传统家训对子孙后代的家庭生活、个体修身、交友处世、价值取向等有重要的作用, 但由于特定历史条件的制约,传统家训也可能会打上时代和阶级的烙印。
B. 创作形式上,家训既有诏诰,又有启蒙读物;既有长篇专论,也有简明训示;既有帝 王制定的道德律令性质的家法、家规等,也有普通百姓苦口婆心的规劝。
C. 创作内容上,爱国是传统经典家训文化不变的主题,小小家训体现责任担当,深藏厚重的家国情怀,因此古人都热衷撰写家训,致使传统家训文化延续千年。
D. 今天,父家长制已经瓦解,“传种接代”的生育观念也发生改变,这冲击了中国人的 传统观念,立家训这一动力机制随之消解,重构父家长制已经迫在眉睫。
3.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B.
C.
D.
4. 根据材料一中受访者的回答,请模拟采访者提出的问题,填在相应横线处。(4 分)
5. 研读《王氏家训》,结合材料一、材料三分析传统家训文化的当代价值。(3 分)
“夫言行可覆,信之至也;推美引过,德之至也;扬名显亲,孝之至也;兄弟怡怡, 宗族欣欣,悌之至也;临财莫过乎让:此五者,立身之本。” ——《王氏家训》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8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西线无战事(节选)
【德】埃里希•玛丽亚•雷马克
这本书既不是一种谴责,也不是一份表白。它只是试图叙述那样一代人,他们尽管躲 过了炮弹,但还是被战争毁掉了。
——题记我们看见有人还活着,而他们的头盖骨已经给炸开了;我们看见有的士兵在奔跑,而
他们的两只脚已经被炸断了,他们靠着炸剩的残肢一颠一颠地拐进了下一个弹坑。有个一等兵,拖着自己被炸烂的膝盖,用手在地上爬了两公里路。还有一个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