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3860字。

  第一单元  4.2 扬州慢(淮左名都) 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姜夔要及其作品。
  2、掌握词中对比、衬托等写作方法。
  3、体会本词中的“黍离之悲”,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思维发展与提升:体味伤古怀今情感及“清冷”意境。
  审美鉴赏与创造:掌握虚实结合写作方法。
  文化传承与理解:理解宋词婉约派风格特点:情景交融、低沉伤感、讲究和谐。
  教学重难点
  重点:抓词眼“空城”,分析景物“清冷”特点。
  难点:体味《黍离之悲》感情。 
  课前准备
  1、指导学生完成预习
  2、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扬州自古以来就是旅游胜地,早在六朝时,就有“腰缠万贯,骑鹤下扬州”之说。到了唐朝,扬州更是美丽镲华,让人醉生梦死。李白就有“烟花三月下扬州”的诗句,而杜牧更是两度在扬州生活。翻开杜牧的诗集,最亮丽、最受人喜欢的是描写扬州的;可以说,杜牧传播了扬州的美名,扬州成就了杜牧的诗名。三百年后,又一文人路过此地,扬州还一如前吗?他眼中的扬州又是怎样的?今天我们来学习姜夔的《扬州慢》。
  二、写作背景
  宋高宗在位期间,金兵曾两度大规模进攻南宋。建炎三年(1129)金兵占领扬州,大肆烧杀掳掠,扬州被洗劫一空。绍兴三十一年(1161),金主完颜亮又大举南下,十万铁骑破扬州,大肆掳掠,“横尸二十里”,破坏极其惨重。时隔十五年之后,词人经过扬州时仍然是满目疮痍、“荠麦青青”。词人追怀丧乱,感慨今昔,写下了这篇名作,表达了深沉的“黍离之悲”。
  三、作者介绍
  姜夔(1154年—1221年),字尧章,号白石道人,汉族,饶州鄱阳(今江西省鄱阳县)人。南宋文学家、音乐家。他少年孤贫,屡试不第,终生未仕,一生转徙江湖,靠卖字和朋友接济为生。他多才多艺,精通音律,能自度曲,其词格律严密。其作品素以空灵含蓄著称,姜夔对诗词、散文、书法、音乐,无不精善,是继苏轼之后又一难得的艺术全才。姜夔词题材广泛,有感时、抒怀、咏物、恋情、写景、记游、节序、交游、酬赠等。他在词中抒发了自己虽然流落江湖,但不忘君国的感时伤世的思想,描写了自己漂泊的羁旅生活,抒发自己不得用世及情场失意的苦闷心情,以及超凡脱俗、飘然不群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