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4940字。

  第一单元 3.2 蜀相 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杜甫及其作品,了解诗中有关蜀相的典故。
  2.进一步掌握诗歌鉴赏的要领,初步掌握怀古诗的表现手法,体会律诗中“起、承、转、合”四联的结构及其各自在创设意境上的作用,掌握怀古诗借古喻今、借古讽今或借古人以自况的手法。
  3.体会对“蜀相”诸葛亮的仰慕和惋惜之情,感受杜甫忧国忧民的现实主义精神。
  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培养学生鉴赏诗歌作品的能力和方法,鉴赏本诗的艺术特色。
  思维发展与提升: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体味作品的深层意蕴。
  审美鉴赏与创造:抓住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品味诗歌的意境。
  文化传承与理解:把握诗歌的景与情,感受诗人忧国忧民、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
  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掌握古诗的正确诵读。
  难点:
  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课前准备
  1、指导学生完成预习
  2、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有这样位诗人,他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有积极的入世思想:“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他坚信:“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小。”
  他饱经忧患,感受到贫富对立,民不聊生:“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他心怀天下:“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他就是——杜甫。
  二、写作背景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十二月,杜甫结束了为时四年的寓居秦州、同谷(今甘肃省成县)的颠沛流离的生活,到了成都,在朋友的资助下,定居在浣花溪畔。第二年(唐肃宗上元元年,760)的春天,他探访了诸葛武侯祠,写下了这首感人肺腑的千古绝唱。杜甫虽然怀有“致君尧舜上”的政治理想,但他仕途坎坷,抱负无法施展。他写《蜀相》这首诗时,安史之乱还没有平息。目睹国势艰危,生灵涂炭,而自身又请缨无路,报国无门,因此对开创基业、挽救时局的诸葛亮,无限仰慕,倍加敬重。
  三、作者介绍
  杜甫(公元712年-770年),字子美,汉族,祖籍襄阳,生于河南巩县。初唐诗人杜审言之孙。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在杜甫中年因其诗风沉郁顿挫,忧国忧民,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他的诗词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以“沉郁顿挫”四字准确概括出他自己的作品风格,而以沉郁为主。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