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14740字。

  衡阳市部分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试卷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部编版必修上、下册。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与其他学术研究不同,中国古代文论的研究者所面对的是无比庞大的对象,以卷帙浩繁、汗牛充栋来形容毫不为过。而其中可以明确辨别的文学理论专著不过寥寥,更多的文学理论则是散见于经史子集中,或者以类似于随笔的形式出现,有的还以书信、诗歌的形式出现。文论无定体,这在今天的古代文论研究界已达成共识。然而没有统一文体的中国古代文论,却有一贯的内在体性——诗性。
  中国古代文论与文学创作不是两分的,故而在选择承载文论言说的文体时,绝大部分言说者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诗赋体,而不是论说体。文论言说者在文学化的体性中能够表现出浓厚的诗性气质。如中国古代的文论言说者将文学批评创造性地运用于诗中,深文隐蔚,余味曲包,隐抽象的思想于具体可感的意象或事件之中,让观者从没有被解析的形象之中去体会和感悟其中深意,在涵藏掩抑之中营造出诗一般的朦胧美境。
  此外,中国传统文论话语析辞尚简,“一言以蔽之”“十分意,三分语”式的表达赋予文论或雍容和顺或玄奥隽永或单刀直入的简洁之美。中国文论史上,真正让后人玩味不已的,恰是那些言外之意、不言之言;引起最多争论的,也是文学作品中那些有意无意的“留白”。文论家充盈的生气凝结于言意之间,使“少言”和“不言”的空白没有沦为空洞,反而成为充满意蕴的生机盎然之“场”。向内凝缩的语言和向外延展的意义形成相反相成之力,达到刘熙载在《艺概》中所说“一语为千万语所托命,是为笔头上担得千钧”的效果。
  在文约而旨远,清澈雅洁、含蓄冲淡之外,文论语言又有一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奇崛秀拔之美。这就要求在语言上和思维方式上突破旧有模式,超然别立机杼。贺贻孙《诗筏》:“盖人所易道,即人所不能道也。如飞星过水,人人曾见,多是错过,不能形容,亏他收拾点缀,遂成奇语。”文论求新求变,不一定要搜索于常人未至之僻境,许多人人曾见过而有感于心,却不能形容于语言的平常之处,“收拾点缀”即成奇语。中国古代文论言说主体还擅长以妙喻言诗,人人都说得的文理,如若以巧妙之方式加以收拾点缀,将会脱胎换骨、新人耳目。
  总体而言,文论言说拒绝理性的分割和剖析,它用诗性的体验和文学化的言说去激起读者意识中的诗的活动。这使传统文论无论是其外在的语体表象,还是内在的气韵风格,均表现出强烈的诗性。
  (摘编自褚燕《中国文论的诗性言说》)
  材料二:
  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和《红楼梦评论》虽同为文论著作,却有很大的区别。与《红楼梦评论》相比较,《人间词话》属于中国传统的诗性文论。
  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在“家家言时务,人人谈西学”的文化潮流中,王国维从海宁来到上海,开始接受西方哲学、美学、心理学和文学理论的影响,并尝试用康德、叔本华、尼采等德国哲学家的思想和方法来研究中国文学,用陈寅恪《王静安先生遗书序》的话说,就是“取外来之观念与固有之材料互相参证”。《红楼梦评论》就是用外来哲学观念阐释本土文学作品的范例。全著五章,首章标举叔本华关于生活之本质的悲观哲学,并以此为立论依据来评论《红楼梦》;次章将《红楼梦》之精神表述为“玉者,欲也”;三、四章借叔本华的悲剧理论与解脱理论,依次探讨《红楼梦》美学与伦理学之价值;最后一章评说新旧红学之别,并大段引用叔本华原文以作全著之结。显然,王国维《红楼梦评论》受西学影响,其文体样式、篇章结构及语言风格是哲学化和逻辑化的,与中国文论的诗性传统大异。
  然而,正如不少学者已经指出过的《红楼梦评论》亦有种种缺憾,其中最明显的是文学研究中“外来标准”与“本土对象”的“强合”。钱钟书《谈艺录》“夫《红楼梦》,佳著也,叔本华哲学、玄谛也;利导则两美可以相得,强合则两贤必至相厄”,而“王氏附会叔本华以阐释《红楼梦》,不免作法自弊也”。王国维之后,以西学之玄谛阐释本土之佳作的著述汗牛充栋,而“强合”以至“相厄”者时有所见。
  1909年,《人间词话》64则全部刊出。与《红楼梦评论》一样,《人间词话》在讨论本土文学时也借用了外来观念,如叔本华的“理想(理想主义)”“摹仿自然(写实主义)”等。但二者又有极大的区别:《人间词话》本质上是诗性的,是中国传统式的,与哲学化、逻辑化的西方文论大异其趣。如果说《红楼梦评论》是标准的论著体,那么《人间词话》则是典型的文学化文体。话语方式的随感式和评点式,洋溢着论者的真性情真情感;思维方式的直觉感悟和单刀直入,体现出儒道释文化的诗性濡染,这些都使读者处于一种阅读的快乐之中。《人间词话》的文论言说,从理论关键词到批评对象,从文体样式、语言风格到思维方式、批评方法等,都是本土的,都是诗性的。也正因如此,《人间词话》在处理“外来观念”与“本土作品”时,才能成功地避免“强合则两贤必至相厄”而走向“利导则两美可以相得”。
  王国维在之后的中国文论中虽然更多的是采用《红楼梦评论》式的论著体,但论及思想深度、理论价值以及对后世的影响,应该说具有中国传统诗性的《人间词话》有着更强大更长久的生命力。笔者大胆预言,百年之后,人们在回首并总结20世纪中国的文学理论和批评时,能够记住并圈点的,可能不是《红楼梦评论》式的论著体成果,而是《人间词话》式的诗性文论。
  (摘编自李建中、李小兰《高天厚土水长流:论中国传统文论的诗性空间》)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古代文学著作卷帙浩繁、汗牛充栋,这导致中国古代的文论专著很少,中国古代的文论没有形成固定的文体。
  B.中国文论的诗性言说是文论发展的主流,而西方文论采取的理性的分割和剖析的方式违背了文论发展的主要趋势。
  C.王国维在创作《红楼梦评论》时“取外来之观念与固有之材料互相参证”,《红楼梦评论》渗透着西方的哲学思想。
  D.钱钟书认为《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的佳作,而西方的哲学玄妙难懂,不应该以西学之玄谛阐释本土之佳作。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学中的一些“留白”能引起文论家的争论,如林黛玉临终时说道:“宝玉,宝玉,你好……”,林黛玉未说完整的遗言引起了文论家的争论。
  B.《人间词话》随感式和评点式的话语方式、直觉感悟和单刀直入的思维方式,都体现出中国文论的诗性传统,给读者带来快乐的阅读体验。
  C.《红楼梦评论》是标准的论著体,具有哲学化、逻辑化的创作倾向;而《人间词话》虽也借用了外来观念,但本质上是中国传统式的。
  D.《人间词话》是典型的文学化文体,它更符合中国诗性的文论传统,这也决定了百年之后《人间词话》要比《红楼梦评论》更有生命力。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体现“利导则两美可以相得”观点的一项是(3分)
  A闻一多的《死水》是我国新格律诗派的代表作,它很好地吸收了西方现代诗的写作技法。
  B.中国近代一些知识分子主张全盘学习西方的思想,将中国的封建文化全盘抛弃。
  C.《荀子•劝学》中以“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劝勉人们学习。
  D.韩愈在谈到后人的创作时曾说道:“惟古于词必己出,降而不能乃剽贼。”
  4.请简要梳理材料二的行文思路。(4分)
  5.我国古代文学家元好问曾用绝句的形式比较系统地阐发了他的诗歌理论,他曾用“笔底银河落九天,何曾憔悴饭山前”(饭山多用来表示诗人拘守格律)两句诗来评论唐代诗人李白的创作,这样的评论继承了我国传统文论的诗性特征。请结合材料一,简要分析元好问对李白评论所呈现的诗性特征。(6分)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桂树情结  凌鼎年
  提起“丁家中医”,老娄城没有不知道的,传到丁一言父亲这一辈已是第六代了。
  他家在翰林弄,据说丁一言父亲是抗战胜利后买下这宅院的,当初相中这宅院就是因为前院有两棵老桂树,少说也有300年以上树龄。老爷子偏爱桂树,说桂花清可绝尘,浓能远溢,认为“两桂当庭”“双桂留芳”,乃吉宅。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