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2670字。
湖南省三湘名校教育联盟、五市十校教研教改共同体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本试卷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用2B铅笔将试卷类型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将条形码横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对应题目下面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近几年,尤其是二十四节气成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后,人们对其的关注度逐年提高,节气文化也不断融入现代人的生活之中,润泽着我们的身心。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时间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每个人的具体生活直接相关,自秦汉算起,已经有两千多年的流传过程。从空间区域看,其流传遍及大江南北,影响远至日本、朝鲜、越南等国。
在长期而广泛的流传过程中,我们的先民积累了各种各样与不同地域相适应的、非常丰富的节气知识和民俗文化。我们在农业谚语、生活习惯、饮食习俗等诸多方面,都能感受到二十四节气文化的影响。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后,其所蕴藏的“天人合一”“顺其自然”等理念更加引起重视,人们对这些节气知识和文化的挖掘更加深入。可以说,这是一个文化传统再发现的历史过程。需要强调的是,二十四节气是先民基于对太阳运行规律的科学观测总结出来的一套时间体系,科学性是其世代传承的强大支撑。
今天,节气文化的热度不断升温,离不开很多学者、志愿者的持续努力,他们以普及常识、传递文化等方式增进人们对节气的兴趣与了解,还将现代技术融入传统文化,使“老古董”焕发新容颜。
如何更好地推动二十四节气文化传承创新?我有几点思考:要注意节气的日常性,二十四节气就在我们身边,唯有将节气融入日常生活,才能让节气文化活态传承;要意识到节气流传的持久性,历史上我们的先民围绕二十四节气留下了很多习俗,需要认真发掘、合理继承;要重视二十四节气的科学性本质,在不同的节气,合理安排自己的工作、饮食、睡眠等;要通过各种喜闻乐见的方式,让人们尤其是青少年们更多地认识、了解节气文化。我相信,在信息传播高度发达的今天,随着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诉求日益强烈,二十四节气文化一定会被传扬光大,翻开更加华彩的新篇章。
(摘编自刘晓峰《节气文化,宝贵财富润泽至今》)
材料二:
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二十四节气如何融入当代生活?花知时而开,人顺势而为,与天地唱和,与万物相谐——二十四节气体现出的“天人合一”理念,如何助益当代人的生活?多年来,有关部门从多层面、多维度深入实施二十四节气相关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工作,促进各地活态传承节气文化。尤其近年来伴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升温,人们文化自觉意识日渐增强,二十四节气以多种面貌和形态在当代生活中展现出蓬勃生机。
结合节庆民俗,实现价值聚力。二十四节气不仅自身内涵丰富,而且与春节、端午、中秋等传统节庆、传统民俗之间存在密切关系。传承发展二十四节气文化,应结合重要节庆与各地民俗,拓展文化内涵,强化情感纽带。每到立秋,湖南省花垣县都会迎来盛大的赶秋节。庄稼成熟,丰收在即,人们吹笙、歌唱、舞蹈,庆丰年、祈幸福。而今,花垣赶秋活动丰富多彩,周边群众也纷纷聚集在“秋场”,观赏和参与舞龙舞狮、八人秋千、上刀梯、武术等活动。花垣赶秋还与中国农民丰收节、全域旅游等相结合,吸引众多游客参与其间。在礼敬“秋”的节气文化基础上,焕发更多文化活力,创造更多经济价值。
着眼群众需求,融入日常生活。博物馆中的文物要“活起来”,体现中华民族独特智慧和生产生活方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应如此。二十四节气只有着眼群众需求,和当下生产生活有机交织,才能焕发生机。立夏之际,暑气来袭,在我国南方一些地区不仅保持着在立夏时节吃乌饭蚕豆、喝立夏茶等传统习俗,而且转化创新,进一步发挥立夏习俗在休闲娱乐、饮食养生等方面的功用。比如,举办“跑山迎夏”活动,将立夏习俗融入大运河节气和旅游发展中;传承创新“送春迎夏”仪式,对传统立夏仪式展示内容进行选择提取;建设二十四节气主题公园,对立夏习俗进行旅游资源的转化,等等。这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都有助于加强社区凝聚力,满足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需求,提高生活品质。
丰富教育形式,深化育人内涵。传承发展二十四节气文化,青少年群体是不可或缺的新生力量。“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二十四节气歌》将知识融于通俗晓畅、朗朗上口的童谣中,深受欢迎。与二十四节气相关的古典诗词、传统绘画、刺绣、编织等,也能够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在未成年群体中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帮助广大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2013年起,采用民族曲调说唱的贵州石阡“说春”传承人,走进当地学校,举办创作展演及传承活动,教学生制作土牛、编写“说春”教材。这些活动不仅生动介绍了二十四节气知识,而且培养了青少年爱祖国、爱家乡、爱人民的情感。
2016年11月,“二十四节气”正式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充分展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在适应时代变迁的过程中不断再创造,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的基本规律和重要任务。二十四节气正是通过与各地生产生活实践相结合,不断丰富自身样貌,焕发出活泼泼的生命力。
(摘编自林继富《二十四节气在当代——让古老智慧绽放生机》)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2016年11月,“二十四节气”正式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是扭转人们对二十四节气看法的分水岭。
B.如果没有学者志愿者对二十四节气知识的普及和对其文化的传递,人们就不会对二十四节气产生兴趣,“老古董”也就不会焕发新容颜。
C.节气文化与人们生活的不断融合,节气文化热度的不断升温,节气文化传承力度的不断加大,反映出人们的传统文化自觉意识日渐增强。
D.全国各地应大力推举办赶秋节、建设二十四节气主题公园、诵读二十四节气的古典诗词等做法,以有效传承古老的二十四节气文化。
2.下列对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以一分为二和发展联系的眼光来看待二十四节气文化的传承,说理严密透彻。
B.材料按照总—分—总的论证结构进行布局,立体部分又横向展开议论,脉络清晰。
C.材料在阐述三个分论点时,都运用了举例的论证方法,以事实说话,更具说服力。
D.材料在论述二十四节气文化的传承时,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具有指导性和启发性。
3.下列不属于二十四节气“科学性本质”的一项是(3分)
A.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等节气反映天气现象;惊蛰、清明、小满、芒种等节气表述物候特征和物候变化规律。
B.“牛年无春,不宜结婚。”按照年历的计算,农历二〇十一年两头是没有立春日的,因此,根据这句俗语,二〇二一年不宜结婚。
C.二十四节气没有对太阳辐射、地球运动进行解释,但从自然现象中反映出中国古代民间对气候的认知,客观反映了我国气候特点。
D.二十四节气表述了全年的气候和物候特征以及物候变化规律,为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农业生产提供了非常可靠的理论指导和依据。
4.请从科学理念、影响三个角度给“二十四节气”下一个定义。(4分)
5.在二十四节气文化传承方面,两则材料有怎样相同的建议?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失忆症
江岸
为了防止老人走失,刘永强和田红霞经常从外面把家里的门牢牢地锁上。公公只认识刘永强,认不得田红霞了。刘永强可以正大光明地进门,田红霞不行,她每次都是偷偷摸摸地溜进家门,万一被公公发现,就要颇费一番唇舌。
刘永强出差的当天晚上,田红霞就要面对公公了。她万万没有想到,自己居然三次被公公撵出了家门。
第一次进家,老人问她,你找谁?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