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11790字。

  山东省德州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选择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再选涂其它答案。非选择题写在答题卡对应区域。严禁在试卷上答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什么是中国诗的一般印象呢?发这个问题的人一定是位外国读者,或者是位能欣赏外国诗的中国读者。具有文学良心和鉴别力的人像严正的科学家一样,避免泛论、概论这类高帽子、空头大话。假如一位只会欣赏本国诗的人要作概论,他至多就本国诗本身分成宗派或时期而说明彼此的特点。他不能对整个本国诗尽职,因为也没法“超以象外,得其环中”,有居高临远的观点。因此,说起中国诗的一般印象,意中就有外国人和外国诗在。这.立场是比较文学的。
  贵国爱伦•坡主张诗的篇幅愈短愈妙,“长诗”这个名称压根儿是自相矛盾,最长的诗不能需要半点钟以上的阅读。他不懂中文,太可惜了。中国诗是文艺欣赏里的闪电战,平均不过两三分钟。比了西洋的中篇诗,中国长诗也只是声韵里面的轻鸢剪掠。当然,一篇诗里不许一字两次押韵的禁律限制了中国诗的篇幅。可是,假如鞋子形成了脚,脚也形成了鞋子;诗体也许正是诗心的产物,适配诗心的需要。比着西洋的诗人,中国诗人只能算是樱桃核跟二寸象牙方块的雕刻者。不过,简短的诗可以有悠远的意味,收缩并不妨碍延长,仿佛我们要看得远些,每把眉眼颦蹙。外国的短诗贵乎尖刻斩截。中国诗人要使你从“易尽”里望见了“无垠”。
  一位中国诗人说:“言有尽而意无穷。”另一位诗人说:“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用最精细确定的形式来逗出不可名言、难于凑泊的境界,恰符合魏尔兰论诗的条件:“那灰色的歌曲,空泛联接着确切。”
  这就是一般西洋读者所认为中国诗的特征:富于暗示。我愿意换个说法,说这是一种怀孕的静默。说出来的话比不上不说出来的话,只影射着说不出来的话。
  济慈名句所谓:“听得见的音乐真美,但那听不见的更美。”我们的诗人也说,“此时无声胜有声”;又说,“解识无声弦指妙”。有时候,他引诱你到语言文字的穷边涯际,下面是深秘的静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淡然离言说,悟悦心自足。”
  有时他不了了之,引得你遥思远怅“美人卷珠帘,深坐颦蛾眉;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这“不知”得多撩人!
  中国诗用疑问语气做结束的,比我所知道的西洋任何一诗来得多,这是极耐寻味的事实。试举一个很普通的例子。西洋中世纪拉丁诗里有个“何处是”的公式,来慨叹死亡的不饶恕人。英、法、德、意、俄、捷克各国诗都利用过这个公式,而最妙的,莫如维荣的《古美人歌》,每一句先问何处是西洋的西施、南威或王昭君、杨贵妃,然后结句道:“可是何处是去年的雪呢?”巧得很,中国诗里这个公式的应用最多,例如“壮士皆死尽,余人安在哉?”“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同来玩月人何在,风景依稀似去年。”“春去也,人何处;人去也,春何处。”莎士比亚的《第十二夜》里的公爵也许要说“够了,不再有了。就是有也不像从前那样美了。”中国诗人呢,他们都像拜伦《哀希腊》般地问:“他们在何处?你在何处?”问而不答,以问为答,给你一个回肠荡气的没有下落,吞言咽理的没有下文。余下的,像哈姆雷特临死所说,余下的只是静默——深挚于涕泪和叹息的静默。
  西洋读者也觉得中国诗笔力轻淡,词气安和。我们也有厚重的诗,给情感、思恋和典故压得腰弯背断。可是中国诗的“比重”确低于西洋诗;好比蛛丝网之于钢丝网。西洋诗的音调像乐队合奏,而中国诗的音调比较单薄,只像吹着芦管。这跟语言的本质有关,例如法国诗调就比不上英国和德国诗调的雄厚,而英国和德国诗调比了拉丁诗调的沉重,又见得轻了。何况中国古诗人对于叫嚣和呐喊素来视为低品的。我们最豪放的狂歌比了你们的还是斯文;中国诗人狂起来时只不过有凌风出尘的仙意。你们的诗人狂起来可了不得!有拔木转石的兽力和惊天动地的神威,中国诗绝不是贵国惠特曼所谓“野蛮犬吠”,而是文明人话,并且是谈话,不是演讲,像良心的声音又静又细——但有良心的人全听得见,除非耳朵太听惯了麦克风和无线电或者……
  (摘编自钱钟书《谈中国诗》)
  材料二:
  要说明“木”字何以会有这个特征,就不能不触及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于是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它在不知不觉之中影响着我们,它之富于感染性启发性者在此,它之不落于言筌者也在此。而“木”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却正是具有着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这潜在的形象常常影响着我们会更多地想起了树干,而很少会想到了叶子,因为叶子原不是属于木质的,“叶”因此常被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这排斥也就是为什么会暗示着落叶的缘故。
  (摘编自林庚《说“木叶”》)
  l.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轻鸢剪掠”意思是说像轻盈的老鹰掠过天空,作者以此想说明中国诗跟西洋诗相比显得简短轻灵。
  B.“空泛”即宽松的形式选择,“确切”是确定的情感表达。二者关联,能留下无穷的艺术想象空间。
  C.中国诗“暗示”手法表现为:静默不言,欲说还休;故说“不知”,不了了之;问而不答,以问为答。
  D.语言形象中概念的意义和潜在的力量交织,使诗歌产生暗示性,暗示性又使诗歌具有感染性启发性。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谈中国诗应该采用比较文学的方式,只有将中外诗歌进行比较,才能避免出现泛论、概论等针对中国诗歌不实的评价。
  B.中国诗歌具有诗体的浓缩性和诗心的延长性特点,二者结合使中国诗歌具有独特的魅力,产生“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
  C.中国诗歌的文字表现和情感意蕴有“说出来的话”“不说出来的话”“说不出来的话”之分,它们有艺术境界的高下之别。
  D.中国古代诗人独特的审美情趣造就了中国诗笔力轻淡词气安和的特点,相比较而言,西洋诗歌的艺术风格则厚重豪放得多。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3分)
  A.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B.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吴均《答柳恽》)
  C.乔木生夏凉,流云吐华月。(韦应物《同德寺雨后寄元侍御、李博士》)
  D.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黄庭坚《登快阁》)
  4.材料一是钱钟书先生1945年在上海对美国人发表的演讲稿节选,请结合文本分析这篇演讲稿体现了钱钟书先生怎样的演讲艺术。(4分)
  5.温庭筠在《望江南》中借一位望夫盼归、凝愁含恨的思妇写道:“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州。”对于尾句,俞平伯认为“过于落实,似泛说较好”。俞平伯为什么会有上述评论?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4分)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小题。
  石榴
  玄月
  七月,太阳把大地晒得热热的,石榴的花红红艳艳,小石榴即将诞生了。
  在枫丹园,一棵石榴树兀自立着。和周边的香樟、朴树、红叶李、桂花树不同,石榴树大热天开花,到了秋天就挂满红灯笼般的石榴。石榴籽抱团,又甜得很,小区人路过,都会仰头看上几眼,畅想一阵子。
  石榴是麻叔栽下的。麻叔住一楼,向南的门前是空地,空地植了草坪,他就在这草坪上栽了石榴树,和其他的树隔空相望。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