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11020字。

  辽宁省朝阳市建平县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考生注意: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4.本卷命题范围:人教版必修上册、必修下册。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农村青年私人生活之所以长期被遮蔽,与传统文化及其内在的社会秩序观念有着紧密关系,尤其是家庭、国家赋予青年的社会角色规制着私人生活出现。社会秩序约束着个性,为了秩序的维持,一切足以引起破坏秩序的要素都被遏制着。
  农村青年自我观念觉醒与五四运动密切相关,如李大钊、新村运动与几次“下乡运动”都推动了该进程。因为除民主和科学外,追求个人幸福和个性解放的“个人主义”,亦是五四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促使青年在婚姻、家庭等诸多私人领域产生诉求,进而对家族本位的孝顺、婚姻等观念产生不满,催生并强化了农村青年的自我意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断了这种自我意识觉醒。到了20世纪70年代末,农村社会改革再次催生并强化青年群体的私人生活转型,从而影响了他们的性别观、婚姻观与消费方式等。
  农村青年私人生活出现亦离不开家庭关系的重构,因为传统家庭制度对青年有很强抑制性。传统的家庭事业属性及其需求排斥了普通的感情,这意味着家族在父权制领导下强调的是“合作模式”,个体必须牺牲自我以投入到家族事业发展中。新中国成立后,为适应现代化对农村社会的改造,很大程度摧毁了传统的家庭基础。尤其是公社这种集体生产模式的确立,消解了以家庭为生产单位的存在必要。这导致父权地位的衰弱,由父权制延伸出来的农村婚姻、孝道与性别等观念日渐式微。改革开放后,社会流动加剧、经济上的独立性等更是促使农村青年开始摆脱家庭的束缚,在消费理念、生活方式方面不断强调私人特征。与此同时,在择偶以及对待两性的态度上,青年个体强化了婚姻的自我选择与目的满足,小家庭结构模式成为新的向往和追求,对异性感情的流露和表达更加公开。
  农村青年重新审视自我与国家之间的关系,从一种宏观叙事与抽象公共观念中抽离,也成为其私人生活出现的关键。通常而言,青年价值的实现往往要以公共事务为依托,私人欲求只有建立在公共性层面上才具有合法性。因此,不管是革命青年,还是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农村青年都被嵌入到宏大的叙事进程,遑论自我私人性的追求与满足。由于改革开放,农村青年也开始调整自己与国家之间的关系,跳出既往“奉公灭私”的话语体系,最明显的是在经济层面追求理性化。与此同时,在个体思想和表达,以及生活方式选择方面,农村青年的价值观导向越加多元化与流动化,现代化消费模式亦在农村青年群体中出现。
  总之,私人生活是依附于公共生活而存在的,是公共生活空间扩大与缩小带来的衍生性产物。以上对农村青年私人生活出现及其原因的剖析,对理解农村青年私人生活演变具有重要意义。
  (摘编自陈瑞华《大众媒介下乡与农村青年私人生活意识变迁》)
  材料二:
  农村青年的择偶已经从之前的父母包办到个人对爱情的体验,择偶标准已不再是“老实”“憨厚”而是“英俊”“风流”“漂亮”。人们思想观念的开放,女性更加自由。
  家庭的关系结构中,横向的夫妻关系已日渐取代纵向的父子关系,同时,家长的权威日渐下降,更多的“空巢家庭”由此形成,更严重的社会问题是老人后半生的悲惨境遇。
  随着社会的变革,许多村落在装修过程中重新改造住房,老人与子媳逐渐分割开来,而这种新的空间安排也影响到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无论是家庭的隐私还是家庭内部个人的隐私都开始凸显。子女婚嫁已经逐渐考虑到自身的财产问题,并尽可能向父母索取,同时提前分家。这种变化显示了个人在财产权利方面的觉醒和发展,但也开始瓦解家庭组织结构。一方面老人的境遇更加悲惨,另一方面在分家过程中充满了困惑、愤怒与钩心斗角,影响了人们在情感上的联系。
  农村孝道的缺失以及新生育计划的形成,造成了更多的社会问题,然其本身由社会环境所致。而且,这些问题开始在农村成为主流,意味着城市风气之败坏更是可想而知,因为这些变化首先发生在城市,逐渐蔓延到农村,而农村同时也是传统文化守护的最后一个阵地。“中国遇几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可想而知,更凸显中国传统文化在西方文明摧残中的沦陷。
  农村私人生活的这些变化,说明了在这半个世纪里,随着时代背景的变革,“农民私人生活经历了双重的转型”:私人家庭的崛起以及家庭内部的个人私生活的普遍出现,而其核心在于个人作为独立主体的兴起。
  (摘编自朱少军《大背景下之私人生活)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传统文化及其内在的社会秩序观念,家庭、国家赋予青年的社会角色等,影响了农村青年的私人生活方式。
  B.农村青年自我观念自五四时期觉醒后,在各个时代都得到强化;如今其价值观导向更加多元化、流动化。
  C.在农村青年都被嵌入到宏大叙事进程的情况下,他们自我私人性的追求与满足往往得不到保障。
  D.个人作为独立主体的兴起,是农村私人家庭崛起和家庭内部个人私生活的普遍出现这双重转型的核心。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农村青年不满家族本位的孝顺、婚姻等观念,是受到追求幸福和个性解放的“个人主义”等观念的影响。
  B.父权制下为了家族个体要牺牲自我;改革开放后农村青年开始摆脱家庭束缚,不断强调私人特征。
  C.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农村青年往往以公共事务为重;改革开放后则以现代化个人消费为重。
  D.农村孝道的缺失和新生育计划的形成,造成诸多社会问题,这与西方文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摧残有关。
  3.下列选项中,不能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3分)
  A.阎云翔的《私人生活的变革》,讨论了人民公社以来农民家庭生活、爱情与亲密关系的变革。
  B.中国民众在学习西方过程中邯郸学步,不仅丢失了传统的道德观念,还形成了极其功利的个人主义。
  C.阎云翔的《私人生活的变革》接近社会学人类学研究著作,而梁鸿的《中国在梁庄》则更像是一部文学作品。
  D.建国后的土改政策和新《婚姻法》的实施,摧毁了传统中国农村社会以家族为单位的结构,而且也在慢慢瓦解传统乡村社会的情感联系模式。
  4.大背景下农村私人生活发生了哪些变化?请结合材料二加以概括。(4分)
  5.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论证思路。(6分)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文城
  余华
  在溪镇有一个人,他的财产在万亩荡,那是一千多亩肥沃的田地,河的支流犹如繁茂的树根爬满了他的土地,稻谷和麦子、玉米和番薯、棉花和油菜花、芦苇和竹子,还有青草和树木,在他的土地上日出和日落似的此起彼伏,一年四季从不间断,三百六十五天都在欣欣向荣。他开设的木器社遐迩闻名,生产的木器林林总总,床桌椅凳衣橱箱匣条案木盆马桶遍布方圆百里人家,还有迎亲的花轿和出殡的棺材,在唢呐队和坐班戏的吹奏鼓乐里跃然而出。
  溪镇通往沈店的陆路上和水路上,没有人不知道这个名叫林祥福的人,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