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0390字。
部编版八下语文第一单元《社戏》备课
【写作背景】
《社戏》写于1922年10月,它和同期的《狂人日记》《故乡》《阿Q正传》等同时出现在小说集《呐喊》中,是最后一篇。“五四”爱国运动的爆发,使鲁迅的革命精神更加振奋,于是用笔无情地揭露封建制度和孔孟之道的吃人本质,发出“救救孩子”和推翻封建“铁屋子”的号召。《呐喊》一共十四篇短篇小说,至少有十一篇写到小孩,但鲁迅笔下的小孩,一般都很悲惨。《狂人日记》《风波》里的小孩被父母打骂得很凶。《孔乙己》里的学徒被掌柜欺负得很厉害。《药》和《明天》里的小孩都病死了。《阿Q正传》里的小孩当了假洋鬼子的替罪羊,被阿Q骂作“秃驴”。《故乡》里的孩子们饱受小伙伴的分离之苦。闰土的几个孩子更是可怜。《呐喊》最后这篇《社戏》,画风大变,大写特写幸福的童年,这大概就是鲁迅本人对“救救孩子”这声呐喊的回应吧。一部《呐喊》,是以《狂人日记》“救救孩子——”的呼喊开篇,再以《社戏》中一群孩子的欢声笑语结束。鲁迅笔下的中国故事,因为《社戏》,就有了一条光明的尾巴。
【知识链接】
社戏,是一种传统的风俗娱乐活动。社戏源于古代官社或私社的祭祀、庆祝活动,随着戏艺形式的多样化,社戏的形式也越来越多样化。绍兴的大部分地区以庙会戏为主,庙会戏是指在各种神道如关帝、包公、龙王、火神、岳五猖、城隍、土地公等诞辰祭祀活动中演出的戏。
【文本内容】
这篇小说以作者少年时代的生活经历为依据,用第一人称写“我”20年来三次看戏的经历:两次是辛亥革命后在北京看京戏,一次是少年时代在浙江绍兴乡村看社戏。课文节选了第三次看戏。作者以饱含深情的笔墨,刻画了一群农家少年朋友的形象,表现了劳动人民淳朴、善良、友爱、无私的好品德,表达了作者对少年时代生活的怀念,特别是对农家朋友诚挚情谊的眷念。
【主题理解】
教参认为《社戏》“描写了作者又一段看社戏的往事,表现了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和留恋的心情”。然而,作为“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的《呐喊》中的文章,鲁迅先生的本意显然并非仅限于“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和留恋”。通过对《社戏》前后两部分的对比,他要着力表现的是:否定自私、冷漠与隔阂的城市生活,讽刺小市民的自私、冷漠以及互不谦让,抨击麻木的看客,向往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关爱,肯定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融洽的生活,颂扬人与人之间“相爱相助”的精神。因此,初中语文教学中这样教学《社戏》,可以引导学生感性理解鲁迅先生对国民性的深刻剖析,理性理解鲁迅先生“呐喊几声”为的是“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即改变国民的精神,进而在以后的语文学习中更深刻地理解鲁迅先生的文章。
【人物形象】
群体形象:本文作者塑造了一群淳朴可爱的农村孩子的形象,如双喜、阿发、桂生等。这些小伙伴聪明活泼,胆大心细,热情友爱。“我”看不成 戏,“他们都叹息而且表同情”;开船时“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较大的聚在船尾”以防万一;看戏时桂生殷勤地为“我”买豆浆舀水;回家的路上阿发以“我们的大得多”为 由,建议去“偷”自家的豆。这些都表现了他们的质朴、纯真、善良、友好。
领袖形象:双喜——小伙伴中“最聪明的”,好像小伙伴的小领袖一般。他心细如发,聪明伶俐,当“我”看不成戏,“急得要哭”时,他马上能想出“好主意”,并且能举出让“外祖母和母亲也相信”的理由;铁头老生夜晚不翻筋斗,让“我” 很失望,双喜又用“谁肯显本领给白地看”来安慰“我”,表现出大哥哥般的亲切体贴;他能拿主意,当老旦唱个没完没了,大家都已经厌倦但又不好说回去的时候,又是他提议回家;回程时大家偷阿发家的豆,双喜以“再多偷,倘给阿发的娘知道是要哭骂的”为由劝止大家,说明他善于为他人着想。
助力形象:孩子们拥有幸福感,也归功于三个大人
六一公公——淳朴善良的乡民形象。孩子们偷他的豆,他只是责备“不肯好好的摘,踏坏了不少”(民以食为天),听说摘豆是为了请客,马上说“这是应该的”,可见他不是吝啬之人;后来他又亲自送豆,表现了他的热情好客。“我”夸了他一句,他“竟非常感激起来”,表现了他的老实厚道的农民本色。至于他夸“我”“读过书”“将来一定要中状元” 之类的话,类似于今天夸某个孩子聪明,将来一定能考上好大学一样,是友善的祝福。
祖母——她见“我”因为没有船去看戏而焦急失望,就非常“气恼”,怪家里人为何不早点把船给雇下。她一直为此絮叨个不停。晚饭时见“我”还在生气,外祖母的安慰也非常到位:“说我应当不高兴,他们太怠慢,是待客的礼数里从来所没有的。”关注并且理解小孩的心理状态,这就不是一般的外祖母了。
母亲——开明善良的慈母形象。表面上她对“我”的看戏并不热衷,对“我”的生气更不以为然,甚至让“我”不要“装模作样”的“急得要哭”,免得招外祖母生气。但母亲很想让“我”去看戏,一旦得到机会,稍稍犹豫一番,她就同意了孩子们的计划,在没有大人陪同的情况下,让孩子们自己坐航船,去五里之外的赵庄看夜戏。可以想象,母亲在孩子们出发之后肯定一直在担惊受怕。航船刚回平桥村,“我”就看见母亲一个人站在桥上,等着儿子归来。而且已经是三更了,不知道母亲什么时候就开始站在桥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