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3960字。  第二单元 4.2 大学之道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
  2.了解《礼记》的有关知识,理解并把握《大学之道》的要旨。
  3.把握本文中的“三纲”“八目”,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落实文言基础知识,疏通文意。
  思维发展与提升:理解“三纲”“八目”的具体所指及其内部关联。
  审美鉴赏与创造:了解《礼记》的有关知识,理解并把握《大学之道》的要旨。
  文化传承与理解:把握本文在治学目标和人生目标上的启示意义。
  教学重难点
  重点:
  概括说理的艺术技巧。
  难点:
  准确把握和理解“三纲”“八目”的具体所指及其内部关联。
  课前准备
  1、指导学生完成预习
  2、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中国古代圣贤智慧的结晶,那古代中国人到底是如何连接自我、家族、民族、国家和天下观念的呢?今天我们学习选自《礼记大学》的一段文字,感受古代圣贤的智慧。
  二、写作背景
  《大学》原是《礼记》中的一篇。在宋代以前,《大学》在儒家思想中的地位并不是很突出,但由于它论述了儒家为学治世的基本原理原则、方针和步骤,所以中唐之后,它逐渐受到儒家学者的重视。到南宋时,朱嘉力作《大学章句》,使《大学》成为儒家经典中重要的篇章,后朱熹又将它与《中庸》《论语》《孟子》合编成一书,进行注解,这就是《四书章句集注》。后来,《四书章句集注》被历代统治者推崇,甚至被作为学官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标准答案。原属于《礼记》中的《大学》,也从此获得了官方的正式认可与推崇,这对古代教育,甚至中国的传统文化乃至整个社会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三、作者介绍
  戴圣(生卒年不详),字次君,祖籍梁国甾县(今河南省商丘市民权县),出生于梁国睢阳(今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西汉时期学者、礼学家、汉代今文经学的开创者。后世称其为“小戴”。
  戴圣与叔父戴德曾跟随后苍学《礼》,两人被后人合称为“大小戴”。汉宣帝时,戴圣以博士参与石渠阁论议,官至九江太守。著作有《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即《小戴礼记》传为圣编。《汉书》记载成书于汉建初七年。
  四、题目解说
  “大学之道”是儒学经典《大学》开篇的第一句。
  《大学》原本是《礼记》中的一篇,后宋代人把它从《礼记》中抽出来,与
  《论语》、《孟子》、《中庸》合称为“四书”。
  “大学之道”指的是:穷理、正心、修身、治人的根本原则。
  五、层次结构
  本文共分为两个部分:
  第1段:开篇阐明宗旨,阐述儒学追求的“三纲”,交代达到“至善”的途径。
  第2段:点明《大学》的“八目”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并阐述它们之间的关系。
  六、全文分析
  1.第一段连用五个“后”有何作用?
  明确:
  形象地展现了大学的宗旨对人修身养性逐步影响的过程,从“知止”到“能得”,各方面的因素关系紧密。
  2.本文第一段告诉人们什么道理?请结合文本进行分析。
  明确:
  第一段将三纲领依次展开之后,紧接着用一连串的逻辑推理,论述了“知止”,也就是说明了明确目标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在思想道德修养上,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所止,但殊途同归,他们最终的目标应是“止于至善”。人若不知其所止,就会成为随波逐流的过客,碌碌无为,虚度此生。
  3.“三纲”之间的关系是并列的还是层层递进的?
  明确:
  “三纲”之间是层层递进的关系。“明明德”,就是要彰显人性中美好的品德,这是儒家人生哲学和政治哲学的根本要求。“亲民”,有一种解释就是要使人去旧立新、去恶向善,强调只有不断革新,永不停滞地加强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才能使人性中美好的品德得以弘扬。“止于至善”,就是要使人达到善的最高境界,告诉人们要明确自己的目标是什么。这三者之间是一个循序渐进、有始有终的过程。
  4.本文阐述了什么道理?具有怎样的意义和作用?
  明确:
  本文第一段阐明“大学之道”在于“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从“知止”到“能得”,“知止”是开端,“能得”是结果。这告诉人们要明白每件事物都有本末始终,要知道事物发展的规律。第二段从明德修身和治国理政方面层层推进,最终推到人要学习并掌握知识、明白事理、修身养性、培养道德情操。这段话强调通是学习知识建立自己的道德人格,修养自己的品性,仁德修养是治国、平天下的基础,也是关键。本文阐述的是“修己以安百姓”的道理,将“大学之道”阐述得非常透彻。
  本文深刻地体现了儒家学派“内圣外王”的思想,打通了个人与社会、道德与政治之间的关系,带有强烈的道德理想主义色彩。这一思想经宋明理学的大力提倡,对以后的中国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5.“修身”在“八目”中处于核心地位吗?
  明确:
  观点一:处于核心地位。“八目”中的“修身”是根本,也是连接前四目与后三目的中间环节。前四目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是修身的方法,是实现“内圣”的途径;后三目即“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修身的功用,是实现“外王”的目标。儒家“内圣外王”的思想集中体现在“八目”中。
  观点二:不处于核心地位。“八目”中“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都是侧重于个人修养的提升的,从层次上来说,局限于个人。“齐家”是为“治国”服务的,而“平天下”应该在“八目”中处于终极目标的位置,所以应该处于“八目”中的核心地位。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