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统编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古诗词诵读《锦瑟》等知识梳理
统编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古诗词诵读《李凭箜篌引》知识梳理.docx
统编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古诗词诵读《锦瑟》知识梳理.docx
统编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古诗词诵读《燕歌行并序》知识梳理.docx

  锦瑟——知识梳理
  李商隐
  【学习目标】
  1、了解李商隐及其诗歌创作。
  2、掌握朗诵技巧,获得朗诵体验。
  3、结合这首诗的多向旨意,学习开放性诗歌鉴赏的方法。
  【文学常识】
  选自《玉谿生诗集笺注》。李商隐,晚唐诗人,字义山,号玉谿生,又号樊南生,怀州河内人。李商隐生活在日趋衰败的晚唐时代,他对皇帝昏庸、宦官当权、藩镇跋扈的现象深为不满,因此,他热衷政治,企望革新。曾三次参加进士考试,至开成二年(837),中进士。因受“牛李党争”影响,始终过着禄微位卑的幕僚生活,四十五岁时便郁郁而终。现存诗歌600多首,内容比较广泛。其中描写爱情生活的无题诗,最为后代读者所喜爱。著有《李义山诗集》,与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但部分诗歌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
  锦瑟:漆有织锦纹的瑟。瑟:拨弦乐器,通常二十五弦。《史记》载古瑟五十弦,后一般为二十五弦。
  【整体感知】
  《锦瑟》的主旨,历来歧见纷纭,是一个千古之谜。多种见解,似乎都可以。
  ①爱情诗。是写给令狐楚家一个叫“锦瑟”的侍女的爱情诗。②悼亡诗。诗人在孤独凄凉中思念亡妻,躬自哀悼。③咏物诗。是咏“瑟”这种乐器的,中间四句诗可与瑟的适、怨、清、和四种声情相合,从而推断为描写音乐的咏物诗。④政治诗。很多学者从诗人的经历中寻找蛛丝马迹,阐幽发微。⑤自伤诗。含蓄委婉地从多个不同角度抒写了自己坎坷的际遇和哀怨感伤之情,痛惜华年流逝、抱负成空。⑥理想诗。表达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思念和追求。大体而言,以“悼亡”和“自伤”说者为多。
  【内容探究】
  1.《锦瑟》由“五十弦”的“锦瑟”想到了什么?这其中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由“锦瑟”这一物象今昔的变化,想到世事的沧桑,想到自己曾有过的灿烂岁月、花样年华。运用了托物起兴和比喻的手法,以“锦瑟”喻“美好的年华”,以“思”引发“无端”之问,开门见山,点出自己对人生价值的深入思考。
  2.“无端”一词可以省略吗?诗人的发问合乎情理吗?
  无端:不明原因,无来由的。锦瑟啊,你为什么五十根弦呢?诗人睹物思恨,并将这种情绪毫无道理地怪罪于锦瑟的逗引,丛逻辑上看是毫无道理的,但从人
  ……
  李凭箜篌引——知识梳理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生平及创作情况。
  2、了解诗歌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创作风格和写作特色。
  【文学常识】
  选自《李贺诗歌集注》。李贺,字长吉,唐朝中期浪漫主义诗人,唐宗室远支,与李白、李商隐称为"唐代三李",后世称李昌谷。早有诗才,遭竞争者毁谤,说他父名晋肃,当避父讳,不得举进士,仅担任过奉礼郎,于27岁病逝。怀才不遇,一生潦倒。其作品继承前代积极浪漫主义传统,驰骋想象,运用传说,熔铸词彩,创造出一种新奇瑰丽的境界,形成了凄艳诡谲的诗风,故被称为“诗鬼”。有作品集《李长吉文集》。
  “引”,乐府诗体的一种,与“歌”“行”“吟”一样,标明着古诗的一种体裁,属古体诗,篇幅较长,它的章节、句式和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有五言、七言、杂言。
  李凭是梨园弟子,也是著名的宫廷乐师,因善弹箜篌,名噪一时。“天子日一回见,王侯将相立马迎”,身价之高,似乎远远超过盛唐时期的著名歌手李龟年。他的精湛技艺,受到诗人们的热情赞颂。
  箜篌,中国古代传统弹弦乐器又称拨弦乐器。最初称“坎”或“空侯”,在古代除宫廷乐使用外,在民间也流传。在古代有卧箜篌、竖箜篌、凤首箜篌三种形制。从十四世纪后期不再流行,以致慢慢消失,只能在以前的壁画和浮雕上看到一些箜篌的图样。
  【整体感知】
  诗人李贺如同一位神奇的魔术师,他驱使着大自然的静物、动物,调动了神话传说中众多的神人的形象,来渲染乐声强烈感人的艺术效果,表现了李凭弹奏箜篌的高超艺术。这其中有天空中的白云、湫湫的秋雨,潭中的老鱼、瘦蛟,神话传说中的湘娥、素女,紫皇、神妪,吴刚、玉兔,等等。李凭弹箜篌的乐声连没有感觉的静物、无知的动物都为之感动,连高踞仙界的神仙们也被乐声紧紧吸引。这样,抽象的、难以捉摸的乐声以及它奇妙的艺术效果,形象而具体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使读者沉浸在奇异的艺术境界之中,引起丰富的幻想。
  【内容探究】
   任务一:独树一帜的浪漫主义
  李贺此篇想象丰富、瑰丽,境界奇幻,浓墨重彩,艺术感染力很
  ……
  燕歌行并序——知识梳理
  高适
  【学习目标】
  1.分析诗歌中环境渲染、对比手法的作用。
  2.挖掘、探究边塞诗的内涵,理解边塞诗的多重主题。
  【文学常识】
  选自《高适集校注》。高适,字达夫,一字仲武,河北蓨县人,世称“高渤海”,盛唐著名的边塞诗人。早年和李白、杜甫共游梁、宋,落拓失意。他的诗歌以古体见长,尤长于七言歌行和五言古诗。其作品集为《高常侍集》,《全唐诗》存诗四卷。其诗风格雄浑悲壮、古朴苍劲。与岑参齐名,并称“高岑”。
  “燕歌行”是乐府旧题,其辞多写有关边地征戍之事,以咏征人思乡、少妇怀远之情为主。首创于曹丕。
  这里的“行”和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吟”,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及白居易《长恨歌》中的“歌”一样,只是表示古诗的一种体裁,均属“歌行体”。句数及每句字数无定,音节格律比较自由,易于叙事抒情,一般篇幅较长。“燕歌行”多写燕赵边地征戍之事,也常表现思妇征人的相思之情。
  【整体感知】
  这首诗意在慨叹征战之苦,谴责将领骄傲轻敌、荒淫失职,造成战争失利,使战士牺牲、受到极大的痛苦,反映了士兵与将领之间苦乐不同、庄严与荒淫迥异的现实。诗虽叙写边塞战事,但重点不在于民族矛盾,而在于讽刺不恤战士的将领,对浴血苦战的战士寄予深切的同情。同时,也写出了为国御敌之辛勤,主题仍是雄健激越、慷慨悲壮。
  【内容探究】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