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29510字。

  江苏省南通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1.(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儒家以家庭为中心,认为“孝”是家庭伦理的核心。“孝”是人人都可以体会到的、无法逃避的情感,从中可以领会到人之为人的根本存在意义,进而可将其涵养扩充到人与人的其他关系上。父母作为人可知而且不可逃遁的血缘亲族,对塑造我们的情感体系有一种现世关照的意味,正是父母的存在使我们不断领会到“孝”的现实感和必要性。为人父母后的角色转换又使我们进一步从下一代“孝”意识中涵养我们早年作为人子的“孝”情感,从而将“孝”作为人情的基本存在状态固定下来,传递下去。
  儒家传统中的祭祀祖先是对父母“孝”的情感的扩充和延展。祖先作为看不到的、但是仍然可以体会到的“父母”而进入我们的意识之中。我们通过祭祀祖先,感受到自身生命力量的来源,好像有一种生命的源头活水在我们血脉中流淌,体会到我们的存在是对这一血脉的实际护持。选择清明祭祖是因为清明节是一个阳气上扬、天地清明的时令,人们可以从阳气的上升中体会生命从祖先那里贯串下来的力量,让我们的心穿过生与死的界限,领会到生命存在本身的蓬勃和高扬,从而进一步在人伦日用中保养扩充这种“孝”意识。
  人们通常不太明白“身”的由来、它的具体存在方式以及“命”的建立问题。我们得到“身”似乎是一个非常偶然的机缘,但其中有非常深远的缘起。也就是说,生命表面上似乎是一种偶然的现象,但其实它是从我们遥远的祖先代代相续、血脉相继才维系到今天的。我们的生命力在世间是不断建构的过程,而这个过程即是我们的“命”,如果找到“命”的源头,就为“命”设定了一个稳固的起源,我们的生命意识就不再漂泊,生命过程也就可以有所建立。
  儒家伦理的基本原点是“孝”,而别的伦理意识,如悌、忠、信都是从“孝”延伸出去的。孔子的“文、行、忠、信”就是要力图说明儒家君子行事的分际,也就是家庭的孝悌伦理延展到社会上时,需要如何通过在经典的学习(文)、社会的实践(行)中表现出忠与信。这是对他人的责任,在行事中体现出合理的人情尺度,而不是以自我为中心,不顾及他人感受的行为方式。君子是那些在“忠”和“信”方面做得好的人,小人则对他人的感情缺乏必要的同情,更缺乏因为他人的同情而能够修正自己行为的能力。换言之,君子力图在君臣、父子、夫妇、长幼、朋友五伦之间建立和谐关系,而其中父子关系,由于其无可逃避和无可替代性成为其他各伦的基础。儒家的政治伦理也因此首先是家庭的伦理,制度伦理也首先就是人情伦理。
  (摘编自温海明   张凤琴《论儒家伦理思想的原点》)
  材料二:
  社会在发展着,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也在变化着,在现代社会中的家庭伦理也会随之有所变化。中国古代社会是一带有宗法性的农业社会,家庭既是生活单位,也是生产单位:而今天家庭无疑仍是一生活单位,但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家庭作为生产单位却在逐渐变化中。从社会实情看,也许我国的家庭,特别是农村家庭作为生产单位还会继续存在一段时间,但终究会逐渐淡出。
  这就是说,在家庭伦理中“孝”的内涵必定会有变化。例如“四世同堂”“养儿防老”,就因家庭作为生产单位的消失而失去意义。又如“二十四孝”中的某些形式已没有必要提倡,但作为“孝”之核心理念的“仁爱”则仍有家庭伦理之意义。在家庭不再是生产单位的情况下,如何保障家庭良好的生活状态,将主要应由社会保障体系来承担。
  又如“三纲”中的“父为子纲”,因社会关系的变化,父子之间的关系也要随之变化。那种强调单方面统治与服从关系的权力结构的“三纲”是与现代社会自由、平等相悖的。其实先秦儒学并不讲“三纲”,只是在汉朝特别是到东汉《白虎通义》中才把“三纲”法典化,作为维护皇权专制的工具。
  鲁迅在《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中批评“三纲”的“父为子纲”时说:“倘如旧说,掉了‘爱’,一味说‘恩’,又因此责望报偿,那便不但败坏了父子间的道德,而且也大反于做父母的实际真情,播下乖剌的种子。”鲁迅的批判一针见血。对这绝对的无理的统治与服从关系,不知在历史上曾造成了多少悲剧。而我们也可以看出鲁迅认为“父子”之间的关系是“爱”,是“实际的真情”,是“无求报的心情”。基于孔子“仁学”的“亲亲”应有高尚的道德价值,而不是为取得私利的手段。我想,如果把“父子”“夫妇”“兄弟”等等的关系建立在“实际的真情”上,那么家庭会和谐了,如果把孔子“仁学”由“亲亲”扩大到“仁民”而“爱物”,将会对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提供可供思考的路子。
  (摘编自汤一介《“孝”作为家庭伦理的意义》)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儒家以家庭为中心,对父母的“孝”是儒家伦理的基本原点,围绕该原点就可以找到“命”的源头,生命过程也就可以有所建立。
  B.祭祀祖先是对父母“孝”的扩充与延展,我们不但要重视祭祀这种形式,还要从祖先那里获得血脉相承的护持,达到记住祖先的根本目的。
  C.当家庭既是生活单位,又是生产单位时,“四世同堂”“养儿防老”是有其存在的意义的,其所表现出的家庭伦理中的“孝”也与当代不同。
  D.当代家庭伦理中的“孝”并不排斥孔子“仁学”中的“亲亲”,只是要对汉朝时形成的“三纲”进行改造甚至废除,不能再遵循这样的观念。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以子女对父母的孝为核心谈儒家伦理,材料二论述孝时论述角度有变化。
  B.人们如果明白了“身”的由来,就可知晓这不仅是一种偶然,还有深远的缘起。
  C.家庭孝悌伦理延伸到社会上时,要以孝悌为各伦基础,将忠与信落实在社会实践中。
  D.建设和谐社会涉及方方面面,以家庭的“孝”为原点向外扩展不失为一条路子。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有子说:“孝弟(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B.曾子说:“幸有三,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
  C.孟子说:“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D.明朝《增广贤文》中说:“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
  (4)有人写了一首《劝孝》歌:“胎婴至成人,父母时艰辛。……孝乃德之先,儿孝理当然。”请结合材料二对这首歌“孝”的本质加以分析。
  (5)儒家伦理中的“孝”对今天和谐社会的伦理建设有着什么样的现实意义?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认识。
  2.(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采薇
  鲁迅
  伯夷和叔齐一路向北,讨着饭,晓行夜宿,终于到了首阳山。
  这确是一座好山。既不高,又不深,没有大树林,不愁虎狼,也不必防强盗,是理想的隐居之所。两人到山脚下一看,只见新叶嫩碧,土地金黄,野草里开着些红红白白的小花,真是连看看也赏心悦目。他们就满心高兴,用拄杖点着山径,一步一步地挨上去,找到上面突出一片石头,好像岩洞的处所,坐了下来,一面擦着汗,一面喘着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