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5000字。  同一题材,别样情怀-1.4《望海潮》《扬州慢》比较阅读活动设计
  一、活动课标分析
  对于文学作品以及诗歌鉴赏,2017年版(2020年修改)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从语言、构思、形象、意蕴、情感等多个角度欣赏作品”,“能感受和体验文学作品的语言、形象和情感之美,能欣赏、鉴别和评价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作品,具有正确的价值观、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品味。”近几年高考的考纲对古代诗歌的考查也做出了具体要求:一是能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二是能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因此在诗歌的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要培养鉴赏诗歌浓厚兴趣,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内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诗文的思想内容,并给予恰当的评价。其次,要学习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把握诗歌的艺术特性,注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并尝试诗歌的创作。最后,要培养和提高学生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从而塑造学生独立的人格精神,实现新课标对“人”的教育的目标。
  二、活动依托教材分析
  望海潮》和《扬州慢》是高中语文统编版教材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一单元的篇目,这一单元是一个古诗词单元,收录了屈原、李白、杜甫等诗人的诗歌,以及《望海潮》、《扬州慢》这两首著名的宋词。与西方文学不同,在中国文学史上,古典诗词大多表现乡土生活,描写城市的为数不多,城市文学往往处于一种附属地位。柳永的《望海潮》可以称得上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首直接歌咏城市生活的词作,姜夔的《扬州慢》也以城市为表现对象并以城市名直接做了标题,二者的写作题材相同;但这两首词,一首写的是承平盛世,描写杭州在好友治理之下一片繁华富庶的景象,一首写的是劫后孤城,表现了扬州惨遭战火荼毒之后萧条惨淡的场景,在思想内容和风格感情上,都有很大不同,甚至截然相反,很有比较鉴赏的价值。统编版教材在编排和设计上,非常注重整合教学、单元教学,因此我产生了将这两首词放在一起,进行比较鉴赏和阅读的活动作业设想。
  三、活动背景分析
  活动作业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们平常在教学中首先应考虑学生的原有基础、现有困难和学习心理状态。这两首词的教学对象是高二的学生,他们经过高一的学习,已经初步了解了诗歌鉴赏的基本技巧和方法,但基本上还停留在对某一具体的诗词的理解上,还未能养成经过总结归纳而上升为鉴赏评价的能力,尤其是缺乏比较鉴赏的能力。因此,如何让学生在短时间内,对两首题材相同但风格和感情迥异的词做出比较阅读,并且进行鉴赏评价,是我活动作业设计重点思考和需要解决的问题。
  同一题材,别样情怀  ——《望海潮》《扬州慢》比较阅读教学设计山东省章丘市第七中学    四、【活动学习目标】
  1.比较意象,品味不同意境。
  2.分析手法,体会历史兴衰。
  3.倾情诵读,感受诗人情怀。
  五、活动重难点:
  1.点染铺陈手法的运用
  2.比较赏析两首词的意象,体会独特的意境。
  六、活动过程
  活动对象,高中一年级某班全体学生36人,分为6组,每组6人
  活动时间:课下或自习,待定
  活动地点:教室或学校会议室,待定
  汇报方式:通过网络,让学生收集、整理、完成对作品、作者背景等知识的了解掌握
  主持人组织好活动过程(课代表协助),尤其活动的衔接,过渡(课前查阅资料精心准备)
  活动第一阶段 知人论世,了解作者
  一组展示
  柳永(约984年—约1053年),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柳永,字耆卿,因排行第七,又称柳七,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生于沂州费县(今山东费县),北宋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
  柳永出身官宦世家,先世为中古士族河东柳氏,少时学习诗词,有功名用世之志。咸平五年(1002年),柳永离开家乡,流寓杭州、苏州,沉醉于听歌买笑的浪漫生活之中。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柳永进京参加科举,屡试不中,遂一心填词。景祐元年(1034年),柳永暮年及第,历任睦州团练推官、余杭县令、晓峰盐监、泗州判官等职,以屯田员外郎致仕,故世称柳屯田。
  柳永是第一位对宋词进行全面革新的词人,也是两宋词坛上创用词调最多的词人。柳永大力创作慢词,将敷陈其事的赋法移植于词,同时充分运用俚词俗语,以适俗的意象、淋漓尽致的铺叙、平淡无华的白描等独特的艺术个性,对宋词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姜夔(约1155—约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汉族,一说南宋饶州鄱阳(今江西鄱阳 )人,另一说江西德兴人,南宋文学家、音乐家,被誉为中国古代十大音乐家之一。
  他少年孤贫,屡试不第,终生未仕,一生转徙江湖,靠卖字和朋友接济为生。他多才多艺,精通音律,能自度曲,其词格律严密。其作品素以空灵含蓄著称,姜夔对诗词、散文、书法、音乐,无不精善,是继苏轼之后又一难得的艺术全才。姜夔词题材广泛,有感时、抒怀、咏物、恋情、写景、记游、节序、交游、酬赠等。他在词中抒发了自己虽然流落江湖,但不忘君国的感时伤世的思想,描写了自己漂泊的羁旅生活,抒发自己不得用世及情场失意的苦闷心情,以及超凡脱俗、飘然不群,有如孤云野鹤般的个性。姜夔晚居杭州西湖,卒葬西马塍。
  有《白石道人诗集》《白石道人歌曲》《续书谱》《绛帖平》等书传世。
  主持人:在中国文学史上,古典词大多表现乡土生活,描写城市的为数不多。到了宋朝,文学重心下移,市井文化勃兴,描写城市的诗词开始涌现,柳永的《望海潮》和姜夔的《扬州慢》就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它们都以城市为写作对象,题材相同,但风格和感情却截然相反。今天,我们就来做一个比较阅读,感受一下这两首词的不同之处。
  活动第二阶段
  1、初读,把握基调这两首词分别写了什么?读起来有什么不同的感受?
  二组展示:
  《望海潮》:写了杭州的繁华热闹,读起来感觉愉悦喜庆。
  《扬州慢》:写了扬州的萧条冷落,读起来感觉伤感沉重。
  2.再读,确定词眼
  ①.两首词中哪一句最能直接体现各自的情感主旨?(包括小序)
  二组展示:《望海潮》:钱塘自古繁华
  《扬州慢》:黍离之悲
  ②. 这两首词的字眼分别是什么?
  二组展示:《望海潮》:繁华《扬州慢》:空城
  活动第三阶段品读,深入探究
  1.这两首词分别选用了哪些意象,运用什么手法来描写“繁华”和“空城”?营造出了怎样的意境?就这两个问题,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具体要求是:
  ①紧扣文本,抓住两首词中选用的意象进行比较,体会意境的不同;补充完善学案上的表格。
  ②组长主持讨论,组员积极发言,每组选派一名发言代表人进行展示。
  ③时间:6分钟。表格展示具体如下:
  词作和城市 意象(景物) 手法 意境 情感
  《望海潮》
  杭州 城市风貌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十万人家,珠玑,罗绮 夸张 繁华富庶 赞美
  自然景观 云树,堤沙,怒涛,霜雪,天堑重湖叠巘,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视听结合
  动静结合
  夸张比喻 雄浑壮阔清新秀美 惊叹
  官民生活 羌管,菱歌,钓叟莲娃,千骑,高牙,箫鼓,烟霞 互文 安定祥和 艳羡
  《扬州慢》扬州 昔日扬州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春风十里,豆蔻词工,青楼梦好,二十四桥 虚写想象用典 繁华热闹
  昔盛今衰的感慨
  今日扬州 荠麦青青,废池乔木,清角、空城、波心、冷月、红药 实写拟人对比乐景衬哀情 萧条败落
  三组展示:
  两首词在意象选取上不同,组合方式不同,所呈现的意境也截然不同:
  意象上,《望海潮》专门选取美丽富庶的景物,《扬州慢》则把眼前实有意象和古人诗词中的意象叠加,既描写了眼前的萧条败落,也提到了昔日的繁华兴盛;
  意境上,《望海潮》描绘了杭州的富足昌盛,营造出了国泰民安的盛世气象,《扬州慢》则描绘了扬州的残破荒凉,营造出哀婉伤感的意境。
  活动第四阶段 把握题材,探寻写作缘由:
  主持人:请结合创作背景思考:这两首词各自的写作目的是什么?
  四组展示:
  《望海潮》: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干谒词——他日你将杭州美景画出来,回朝后向人们夸耀。表达了对杭州的赞美,借以歌颂此地的地方长官治理有方,政绩卓著。曲折地表露自己的心迹,推销自己,请求对方为自己举荐。
  《扬州慢》:感慨今昔咏史怀古词——表示怀旧之情、国家残破、山河破碎之痛。可见这首词的主题---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
  小结:正是因为写作目不同,虽然两首词都以城市为表现对象,但一首歌颂升平,一首感伤离乱;一首铺张华丽,一首曲折深婉;意境和情感都有显著差别。
  活动第五阶段.诵读,感受情怀:
  举行“朗诵大比拼”活动,具体安排如下:
  1.每个小组选出朗诵最优者进行班内比拼。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