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770字。  统编版(2019)高一必修上册第六单元12  拿来主义
  同步练习(解析版)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小阅读-课内
  1.《拿来主义》第1段对“送去主义”进行了揭露和讽刺。你认为在今天有没有“送去”的必要?应如何看待“送去主义”呢?
  2.近年来,“洋歌”“洋节”“洋快餐”在我国大肆流行,你如何看待这种现象?
  二、选择题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1986年的中国文坛正迎着八面来风,由于各种域外的现代小说艺术之风使我们已经紊乱的“风向标”吹得旋如转篷,使得不少小说家心慌意乱而随风飘荡。当此之际,莫言得风气之先而又毫不动摇地坚持根本,敏锐及时地将域外小说艺术与本土民族文化做了一个巧妙的沟通与嫁接。所以,更恰切地说,(       ),他成功在此,贡献在此,影响亦在此。譬如他对福克纳铺排恣肆、执拗纠缠的语言文体的领悟,对博尔赫斯幻象形式下超验式体验方式的捕捉,对克诺德•西蒙崇尚的生命感觉(或曰生理感觉如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以及“通感”)的张扬,对马尔克斯充满魔幻色彩的颓败家族历史主题的追寻等,这些都为他的同行们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再说得具体一点,甚至可以这么认为,正是莫言夸张变形的感觉的极致运用,启迪了一大批中国作家打开他们钝化已久的感官世界,进而丰富了他们对外部世界和人类自身的感知方式与审美方式。但是,天才的仿效可以化为神奇的创造,拙劣的模仿却永远只能是东施效颦。
  3.下列句子中的引号与文中“风向标”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地球是茫茫宇宙中一颗美丽的蓝色“水球”。
  B.近来就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但终“不知后事如何”。
  C.这里所谓的“文”,并不是指文字,而是指文采。
  D.中国一向是所谓“闭关主义”,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
  4.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由于各种域外的现代小说艺术之风把我们已经紊乱的“风向标”吹得旋如转篷,使得不少小说家心慌意乱而随风飘荡。
  B.由于各种域外的现代小说艺术之风使我们已经紊乱的“风向标”旋如转篷,使得不少小说家心慌意乱而随风飘荡。
  C.各种域外的现代小说艺术之风把我们已经紊乱的“风向标”吹得旋如转篷,使得不少小说家心慌意乱而随风飘荡。
  D.各种域外的现代小说艺术之风使我们已经紊乱的“风向标”吹得旋如转篷,使得不少小说家心慌意乱而随风飘荡。
  5.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只不过,一个中介或者桥梁的作用恰逢其时地由莫言完成
  B.一个中介或者桥梁的作用只不过由莫言恰逢其时地完成
  C.只不过是莫言起到了作用,恰如一个中介或者一座桥梁
  D.莫言只不过是恰逢其时地起到了一个中介或者桥梁的作用
  三、语言表达
  6.阅读钟敬文的《节日与文化》中的文字,概括作者保留“传统节日行事”的理由。(每条10字以内)
  我们已经采用了一些新节日,如青年节、劳动节、建军节、国庆节等,但同时有些传统节日仍在普遍或局部沿用,如春节、清明、中秋节等。……这样做,是合理的,也是必要的。这些有长远历史的古老节日,在新社会中就成了新文化的一部分。我以为,传统节日行事中,还有些像上文所提到的晒衣物、掸尘等,符合于新学理和新社会的要求。此外,如清明踏青、踢毯子,重阳登高(南方并放纸鸯),甚至如七夕的女儿月下穿针、中秋的玩兔儿爷等,虽没有显著的社会或科学意义,但作为民族的传统生活情趣,以某种适当形式给以保留,也是可以考虑的吧?
  7.根据以下定义和示例,另选话题,仿写两个句子。
  定义:反证法,为了证明原命题成立,首先假设其不成立(否定原命题),然后推理出明显矛盾或错误的结果,原命题从而得证。
  示例:我们进行经济建设一定要重视生态平衡。如果破坏了生态平衡,就可能会导致严重的自然灾害,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隐患。
  四、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华文化与外来文化从来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季羡林先生曾说,世界上历史悠久,地域广阔、自成体系、影响深远的文化体系只有四个,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而这四个文化体系汇流的地方只有一个,就是中国的敦煌和新疆地区。敦煌处在丝绸之路的咽喉之地,才使得其在千年的风云际会里,留下了数不胜数的文化瑰宝。
  讲好敦煌故事,就是要讲好中国文化的自信力和包容性。而善讲故事又是一种高明的对外传播手段,也是外界理解中国的一把钥匙。所以讲述好敦煌故事,对于支撑中国文化“走出去”意义非凡。
  文化的传承不是空泛的,也不一定要高端、抽象。对于大众来说,他们更需要一种容易理解且愉快轻松的传播方式。所以文化传播和故事叙述要剥离复杂和抽象的部分,让大众在一种更易接受的体验中去认知。
  古老的文化就放在这个地方,不同的人可以从不同角度去挖掘它,如此就会呈现出不同的文化生态。而文化的删繁就简,就是让人看得见,也让人看得懂,如此才更能激发人们了解一种文化的兴趣,也更便于人们去探寻敦煌与众不同的美。
  (摘编自陆玄《让敦煌文化在自信和包容中更具活力》)
  材料二:
  在敦煌考察时,主席强调,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弘扬要给予支持和扶持,保护好我们的国粹。敦煌文物种类繁多,莫高窟更是集建筑、雕塑、壁画于一体的“世界艺术宝库”,虽然历经几代人的努力坚守,但长期保护仍然任重道远。一方面,要充分利用现代科技对敦煌文物进行监测保护,让文物“延年益寿”;另一方面,要妥善处理文物保护和旅游开发的关系,合理控制参观游客的人数,不断增强人们的文物保护意识。文物被保护好了,才能更好地“诉说”曾经的沧桑和辉煌。
  敦煌文化瑰丽奇特、博大精深,除了要加以保护,还要做好现代化的传承和弘扬。讲好敦煌故事,需要继续挖掘整理敦煌文化中蕴含的人文价值和现代精神,不断满足群众需要和高标准的审美需求,开发丰富的文化创意产品,创作多彩融合的文艺作品,增强敦煌文化的艺术吸引力。同时,要借助数字化、互联网等现代技术,开发更加多样的传承载体,拓宽传播渠道,将敦煌故事打造成世界独树一帜的文化品牌。
  (摘编自孟庆川《把敦煌故事越来越自信地讲给世界》)
  材料三:
  自敦煌学兴起百余年来,学界从社会、历史、宗教、考古、艺术等角度对敦煌进行持续研究,成果卓著,在国内外产生了很大影响,但是对敦煌文化和历史遗存中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层面的内容没有给予足够重视和系统阐释。敦煌是丝绸之路的“咽喉锁钥”,也是东西方各民族相互交流的通道。在这种环境下形成的敦煌文化,一方面保持着中原传统文化的主体地位,另一方面又不断在开放纳新中进行文化再创造,逐渐形成了丰富内涵和独特性格。
  崇德向善的价值取向。在敦煌文化的发育过程中,社会变迁十分复杂,有过战争和杀戮,也有过贫穷和饥饿,但是敦煌文化的基调一直是崇德向善、从容乐观、积极向上。不管洞窟外的自然环境多么单调、严酷,洞窟里总是色彩万千,活力无限。千百年间,这种价值取向一直得以坚守。从敦煌的典籍、壁画中可以明显看出,敦煌文化积累和展现的永远是向上向善的正能量。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