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5050字。
7 敬业与乐业
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重点字词,了解作者梁启超;了解议论文及演讲的基础知识。
2.把握文章的观点及思路,初步学习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两种论证方法。
3.理解“敬业与乐业”的主旨。
4.体会语言表达通俗浅显、准确周密、生动有力的特点。
5.认识到“敬业与乐业”的重要性,在求知中体验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1.把握作者关于“敬业与乐业”的观点,对本文的观点与材料做出区分。
2.梳理文章的层次结构,理解作者的论证思路。
3.了解文中运用的论证方法,体会这些论证方法的作用。
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学生自主预习字词。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大家知道我的职业是什么吗?对,是老师,那你们呢?嗯,也对,是学生,非常好。那我们应该怎样对待自己的职业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梁启超先生的一篇文章《敬业与乐业》,看看九十多年前的梁启超先生是如何说的。(板书课题与作者)
2.介绍作者
梁启超(1873—1929),近代思想家,学者。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与其师康有为一起领导了“戊戌变法”。他兴趣广泛,学识渊博,在文学、史学、哲学、佛学等诸多领域都有较深的造诣。他一生著述宏富,所遗《饮冰室合集》计148卷,1000余万字。
3.写作背景
《敬业与乐业》是梁启超先生1922年8月14日在上海中华职业学校的演讲,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启蒙教育。当时人们普遍奉行“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信条,主张“学而优则仕”,鄙视普通职业,尤其是体力劳动,以显亲扬名、出人头地为人生价值取向。因此,这篇演讲有很强的针对性。
4.知识链接
演讲词,是指在重要场合或群众集会上发表讲话的文稿。它有如下特点:
(1)以口语表达的方式面对一定数量的听众,公开发表自己的观点。
(2)话题集中,中心突出,结构完整。
(3)语言简洁明快,充满感情,富有鼓动性。
主要手段——有声语言(讲)、态势语言(演)。
二、预习检查
1.订正字音
旁骛(wù) 解剖(pōu) 亵渎(xièdú) 强聒(guō) 骈进(pián)
佝偻(gōulóu) 教诲(huì) 禅师(chán) 容赦(shè) 承蜩(tiáo)
2.根据下列语句的意思写出词语。
(1)专心于学业,与朋友和睦相处。(敬业乐群)
(2)不顾全篇文章的内容,而只根据需要,孤立地截取其中一段或一句的意思。(断章取义)
(3)最好的或独一无二的方法。(不二法门)
(4)道理极容易明白。(理至易明)
(5)唠唠叨叨说个没完。(强聒不舍)
(6)言行一致。(言行相顾)
三、整体感知
学生自主读课文,把握作者观点,理清思路。
1.朗读课文讨论:演讲词开头交代题目来源,其用意是什么?
明确:这样交代,既可以避免听者把题目与《礼记》《老子》里面的语句原意混淆,又可以显示出论述的科学性、演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