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4960字。
第四单元 14 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
【课内文本阅读】文化传承与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纵观中国古代的这场“盖天说”和“浑天说”的旷世学术之争,我们发现,古人在这场争论中,秉持着一个重要原则:判断一个学说是否正确,关键在于其是否符合实际情况,而不是看其是否遵循某种先验的哲学观念。比如,古人一直认为天地是由阴阳二气生成的,从这个观念出发,如果承认这一前提,就得承认盖天说是正确的,因为阳气轻清,阴气重浊,轻清者上浮为天,重浊者下凝为地,这样所推出的,必然是盖天说所主张的宇宙结构模式。但古人在争论中,并不以阴阳学说作为判断依据,他们所关注的,是究竟哪种学说更符合观测结果。对此,南北朝时期著名科学家祖暅的一段话可作代表:
自古论天者多矣,而群氏纠纷,至相非毁。窃览同异,稽之典经,仰观辰极,傍瞩四维,睹日月之升降,察五星之见伏,校之以仪象,覆之以晷漏,则浑天之理,信而有征。(《隋书•天文志》)
祖暅比较了浑盖双方的差异,在查阅典籍记载的基础上,通过实地天文观测,并使用仪器进行校验,发现浑天说更符合实际,这才得出了浑天说可信这一结论。浑盖之争过程中表现出来的重视实际校验的这种做法,是中国古代天文学的一个优秀传统。这一传统与希腊天文学的某些特点有明显的不同。
除了不以先验的哲学信念为依据判断是非之外,浑盖之争在其他方面的表现也完全符合学术发展规律。政治和宗教等非学术因素没有介入到这场争论之中。南北朝时,南朝的梁武帝偏爱盖天说,曾集合群臣,公开宣讲盖天说。对于他的主张,天文学家中不以为然者大有人在,但梁武帝并未采用暴力手段迫害那些不相信盖天说者。佛教传入中国后,佛教主张的宇宙结构模式,与浑天说亦不一致,但中国历史上从未有过以佛教学说为依据,强行要求人们放弃自己所信奉的宇宙结构学说的事例。宗教因素没有成为裁决浑盖是非的依据,也没有人因为信奉某种宇宙理论而受到政治或宗教上的迫害。这些,无疑都是浑盖之争中值得肯定的地方。
持续了一千三四百年之久的浑盖之争,是中国天文学史上的一件大事,它贯串于这个时期中国天文学的发展过程之中,促成了与之相关的众多重要科学问题的解决,促成了中国古代天文学诸多重要成就的获得。例如,被后人奉为中国古代历法的圭臬的《太初历》,是浑盖之争的直接产物;又如,在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小儿辩日”问题,是在浑盖之争过程中得到了合理的解答;再如,在中国数学史上著名的“勾股定理”以及相关的测高望远之术,是在浑盖之争中为发展天文测算方法而形成的;更如,唐代僧一行组织的天文大地测量,是为了解决浑盖之争的一个重要命题而得以实施的;还如,中国天文仪器的发展,亦与浑盖之争息息相关;……类似例子,不胜枚举,这表明浑盖之争在中国历史上有着延续时间长、参与人员多、涉及面广、讨论内容丰富、后续影响大等特点,它表现了中国古人对宇宙问题的关注程度,体现了中国古人对待科学问题的态度。这种规模和深度的争论即使在世界文明史上亦不多见。我们完全有理由说,浑盖之争,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引人注目的学术论争之一,将永载中华文明发展的史册。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
A.我国古代关于浑天盖天的学术之争,秉持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即以符合实际为依据,而非以遵循某种先验的哲学观念。
B.古人认为天地是由阴阳二气生成的,轻清者上浮为天,浊重者下沉为地,他们在争论宇宙结构模式时,以此为圭臬。
C.中国古代天文学的争论没有受到政治和宗教等非学术因素的影响,没有人因为信奉某种宇宙理论而受到政治或宗教迫害。
D.浑盖之争贯穿于中国天文学的发展过程之中,促成了与之相关的众多重要科学问题的解决,如“小儿辩日”问题的提出。
【解析】 B项,原文是“古人在争论中,并不以阴阳学说作为判断依据”。C项,扩大范围,文中只是说浑盖之争没有受到政治和宗教等非学术因素的影响,并非所有的古代天文学都没有受到政治和宗教等非学术因素的影响。D项,举例错误,选项中仅提到了“‘小儿辩日’问题的提出”,并没有提到解决问题。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文章在论证中国古人在浑盖之争过程中秉持的原则时,采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
B.文章在论述浑盖之争的价值时,提出了三个分论点,分别进行了详细论述。
C.文章综合运用了举例论证、引用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等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