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42370字。
文言文阅读:历史事件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六年春正月,文武官请封禅,上曰:“卿辈皆以封禅为帝王盛事,朕意不然。若天下乂安,家给人足,虽不封禅,庸何伤乎?昔秦始皇封禅,而汉文帝不封禅,后世岂以文帝之贤不及始皇邪?且事天扫地而祭,何必登泰山之巅,封数尺之土,然后可以展其诚敬乎。”群臣犹请之不已,上亦欲从之,魏徵独以为不可。上曰:“公不欲朕封禅者,以功未高邪?”曰:“高矣。”“德未厚邪?”曰:“厚矣。”“中国未安邪?”曰:“安矣。”“四夷未服邪?”曰:“服矣。”“年谷未丰邪?”曰:“丰矣。”“符瑞未至邪?”曰:“至矣。”“然则何为不可封禅?”对曰:“陛下虽有此六者,然承隋末大乱之后,户口未复,仓廪尚虚,而车驾东巡,千乘万骑,其供顿劳费,未易任也。且陛下封禅,则万国咸集,远夷君长,皆当扈从。今自伊、洛以东至于海、岱,烟火尚希,灌莽极目,此乃引戎狄入腹中,示之以虚弱也。况赏赉不赀,未厌远人之望。给复连年,不偿百姓之劳。崇虚名而受实害,陛下将焉用之?”会河南北数州大水,事遂寝。
闰月乙卯,上宴近臣于丹霄殿,长孙无忌曰:“王珪、魏徵昔为仇雠,不谓今日得同此宴。”上曰:“徵珪尽心所事故我用之然徵每谏我不从我与之言辄不应何也”魏徵对曰:“臣以事为不可,故谏,若陛下不从而臣应之,则事遂施行,故不敢应。”上曰:“且应而复谏,庸何伤?”对曰:“昔舜戒群臣:‘尔无面从,退有后言。’臣心知其非而口应陛下,乃面从也,岂稷、契事舜之意邪!”上大笑曰:“人言魏徵举止疏慢,我视之更觉妩媚,正为此耳。”徵起,拜谢曰:“陛下开臣使言,故臣得尽其愚。若陛下拒而不受,臣何敢数犯颜色乎!”
十七年春正月戊辰,郑文贞公魏徵薨。上思徵不已,谓侍臣曰:“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徵没,朕亡一镜矣。”
(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徵珪尽心所事故/我用之/然徵每谏我不从/我与之言辄不应/何也
B.徵珪尽心所事/故我用之/然徵每谏我不从/我与之言/辄不应/何也
C.徵珪尽心所事/故我用之/然徵每谏我不从我/与之言辄不应/何也
D.徵珪尽心所事故/我用之/然徵每谏我/不从我/与之言辄不应/何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的相关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封禅,是指古代帝王祭祀天地的大典。一般来说,帝王即位之初要进行一次封禅。
B.四夷,古代对中原周边各族的统称,即东夷、西戎、南蛮和北狄的合称,亦泛指外族。
C.闰月,是一种历法置闰方式。在我国,闰月特指农历每逢闰年增加的一个月。
D.薨,古称诸侯或有爵位大官死去,也可用于皇帝的高等级妃嫔和所生育的皇子公主。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宗本不愿封禅,后来打算封禅,但因魏徵进谏与河南北部数州发生洪灾而停止。
B.魏徵并不赞成封禅,他认为这件事弊多利少,是崇尚虚名而遭受灾祸的举动。
C.长孙无忌对太宗与魏徵、王珪两人同席宴饮感到诧异,因魏徵与王珪曾是仇敌。
D.太宗认为魏徵因直言进谏而显得可亲可敬,魏徵去世后,太宗给予他很高的评价。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天下乂安,家给人足,虽不封禅,庸何伤乎?
(2)况赏赉不赀,未厌远人之望。
5.请简要分析魏徵不赞成唐太宗封禅的原因。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建平四年,匈奴单于上书愿朝五年。时帝被疾,或言:“自黄龙、竟宁时,单于朝中国,辄有大故。”上由是难之,以问公卿,亦以为虚费府帑,可且勿许。单于使辞去,未发,黄门郎扬雄上书谏曰:“臣闻《六经》之治,贵于未乱;兵家之胜,贵于未战;二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