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2950字。
第三单元测评
(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19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5题。
材料一 当前,智能写作在多个领域已得到大量应用,发挥着不可小觑的作用。然而,凡事皆有利弊。对个人而言,它可能会导致信息过量,严重干扰个人生活,以及出现无穷尽的屏幕弹窗和手机短信甚至骚扰电话,其内容乃至声音,很多都是由机器自动生成的。在中观上,智能写作的大规模应用,给文秘、新闻、外语等领域的行业生态和人才培养带来挑战。尤其是伴随技术应用而来的浮夸宣传,恐吓教育者和学习者,误导产业规划和教育决策。在电商行业中,滥用写作机器人“刷商品评论”“搞黑公关”的现象已露端倪。更严重的问题是,智能写作中的社交机器人泛滥,会恶化网络生态,扰乱社会秩序。有西方传播学者调查发现,目前互联网中15%以上的信息是由机器生成并传播的。
语言不规范、语言暴力、语言偏见、传播虚假信息等现象都不是智能写作所独有的。但正如从步枪到机枪,火力密度的量变引发了战争形态和军事组织的质变。智能写作带来的生产门槛降低、传播成本消失,有放大人类语言生活中的许多恶疾的可能,并有可能引发社会生态的变化。更令人担心的是,目前并没有任何强制性的公约和法律,去限制它们的扩散和使用。
面对这样的境况,如何理性科学估量智能写作的社会作用,预测其未来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给智能技术发展这匹快马套上科技伦理的笼头是必要之举,且刻不容缓。
(摘编自饶高琦《给智能写作的快马
套上科技伦理笼头》)
材料二 在第二届国际人类基因组编辑峰会召开前一天,有消息传出,一对名为“露露”和“娜娜”的基因编辑婴儿已于2018年11月诞生。据称,因基因经过修改,这对双胞胎出生后即能天然抵抗艾滋病。然而,这个原本看起来颇有些轰动效应的“首例”,却很快遭到质疑与反对,大量质疑指向其后的伦理问题。
尽管基因编辑可能对疾病的治疗产生划时代的影响。但显然,这样的医学行为不是割双眼皮那么简单,更不是“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它关系到人类基因的谱系,关系到每一个人,也蕴含着伦理风险。而这也正是基因实验看上去离大众很远,却被舆论高度关注的原因。
对于科技上的创新,我们应该支持,毕竟这是人类文明走向明天的方式。不过,也正因为科技中所蕴含的巨大能量,让它可能成为一把杀伤力巨大的“双刃剑”。所以,在面对科技的突破时,不能不保持足够的敬畏。这不是反科学,恰恰是科学的自爱。
基因编辑,根本目的应该是服务于人的健康,服务于人的整体福利。我们有理由相信,人类对疑难疾病将不再束手无策。但是,正如我们在分析克隆问题时曾经说的,“解决了可行性再考虑合理性的‘先斩后奏’,只是不负责任”。蒸汽机改变了人类生产生活的面貌,但发明者最初只是为了排除矿井的地下水。而这样的“意外收获”,并不总如人愿。在“科学的前沿,伦理的边缘”,技术使用不当所带来的后果无法预估,开不得丝毫玩笑。
此次进行基因修改的科学家,其实还提出过关于基因技术的几个原则:对真正需要的群体保持“悲悯之心”、仅仅用于严重疾病的“有所为更有所不为”、尊重孩子自主性为前提的“探索你自由”、命运不能由基因来决定的“生活需要奋斗”以及“促进普惠的健康权”等。在很大程度上,这些原则处理的就是这项技术的伦理风险。只是,在具体的实践中,原则如何转化成每个人都遵守的规则,又如何防止以种种原则的名义,突破伦理的底线,这是基因编辑婴儿降生提出的问题之一。
当然,从大众对于这次基因实验的广泛关注可以看到,人们并非与高端科学“绝缘”。即使只是出于一种直觉,人们对于自身繁衍与发展的路径,具有出于本能的保护意识。对这一次实验本身及结果,科学界会如何进一步回应仍需观察。因为,这是与人类性命攸关的事业。
(摘编自《科技发展不能把伦理留在身后》)
材料三 科技伦理研究任务主要在三个层面:一是价值选择和理论基础,即我们想要怎样的生活、想将怎样的未来传给后代,这将决定我们想要怎样的科技,决定以怎样的价值选择和理论基础来建构科技伦理理论和规范体系;二是科技伦理理论、原则和规范体系的建构,这要求研究者对自然环境、人类生存状况、前沿科技进展及趋势、人类可持续发展价值取向有较好的把握;三是如何将抽象的伦理原则和规范体系落实到管理实践和技术细节中。
伦理规范只有深植于个人价值观底层,才能转化为无须提醒的自觉行为,对伦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已经与科研和技术能力同样重要。这就要求当前在岗及未来将上岗的科技人员都能充分理解科技伦理的价值、历史和逻辑,理解其职责和规范,而这只有通过教育才能实现。在此意义上,针对科技风险积极展开科技伦理研究和教育,是时代的召唤和使命。
许多国际科技和工程组织章程、工程师职业标准、工程教育培养标准等已将科技伦理相关要求列入。这些要求应该贯彻到教育教学中,应将科技伦理列入核心课程并辅之以必要的实践培养方式。唯此,才能培养出有能力使科技向善、向好发展的人才,也才能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夯实良好根基。
(摘编自范春萍《科技伦理研究与教育的时代使命》)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智能写作的大量应用会导致信息过量,严重干扰个人生活,并且会误导产业规划和教育决策,还会恶化网络生态,扰乱社会秩序。
B.看似远离大众的基因实验,却被舆论高度关注,是因为这样的医学行为可能对人类重大疑难疾病的治疗产生划时代的影响。
C.材料一从现在流行的智能写作的角度,材料二从基因编辑的角度,都指出了科技创新给人们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在伦理上带来了新的挑战。
D.材料三指出在把握科技伦理研究的主要任务的同时,要通过教育加大宣传普及并贯彻落实,这一点在许多国际科技和工程上已取得成功经验。
答案:C
解析:A项,“会导致信息过量,严重干扰个人生活”说法绝对,原文为“可能会导致信息过量,严重干扰个人生活”。B项,“是因为这样的医学行为可能对人类重大疑难疾病的治疗产生划时代的影响”错误,根据原文,原因应是“它关系到人类基因的谱系,关系到每一个人,也蕴含着伦理风险”。D项,“这一点”指代不清楚,有歧义;“已取得成功经验”与原文“已将科技伦理相关要求列入”不符。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目前并没有任何强制性的公约和法律,来限制智能写作的扩散和使用。智能写作带来的生产门槛降低、没有传播成本,可能会引发社会生态的变化。
B.我们不应该反对科技的突破创新,但同时我们更应该保持足够的
……
(二)现代文阅读Ⅱ(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踏莎行
寇俊杰
阴雨蒙蒙,芳草萋萋。开封通往陕州的官道更加泥泞,两辆驴车在湿滑的道路上艰难前行。
突然,前面的驴车陷进了泥坑,车夫挥鞭抽打毛驴,可任凭毛驴怎样使劲儿,木轮车像是被泥水吸住一样,就是出不了泥坑。寇准挑起轿帘说:“寇安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