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3100字。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作文素材集锦
  一、教学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通过对诗歌语言特点的分析和把握,感受诗歌的力量性。
  2.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对诗歌受欢迎原因探讨,能够立足情境客观评价诗歌;通过诗歌改写,能够从意象、形式等方面把握诗歌特点。
  3.审美鉴赏与创造:通过朗读,体会诗歌情感的奔放性与宣泄性,感受狂飙突进的时代风貌。
  4.文化传承与理解:通过结合时代背景,领略五四青年人积极进取的青春之美。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分析诗歌在五四时期受欢迎的原因。通过对诗歌力量传递方式的分析,把握郭沫若此时期诗歌特点,理解诗歌时代意义。
  2.难点:通过对五四时期青年人的身份代入,结合情境,感受五四时期青年人的青春风貌,感受诗歌时代精神。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初读朗诵,直观感知
  Q.这首诗给你的第一印象是怎样的?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场景?感觉是什么样的人能发出这样的声音?并请学生带着问题朗读。
  学生:自由朗读诗歌,获得诗歌感受,说出诗歌带来的感觉和印象。
  预设答案:第一印象:粗犷、奔放
  场景:开阔壮观
  人:自信、豪迈、疯狂、巨人
  活动意图说明: 郭沫若的诗歌具有很强的抒情性,其散文化、过于口语化的语言也成为他诗歌在后来饱受争议的一个主要原因。通过阅读与自由朗读,使学生获得诗歌的初步印象,此时学生或许会对诗歌产生困惑:这样的诗好在哪里?为何会给人这样的感觉?为后面引入时代情境和分析诗歌的力量来源做准备。
  环节二:设身处地,品味独特
  1. 介绍背景,情境引入
  (1)问题:大家看下这首诗创作在什么时候?这一时期有什么重要事件发生?五四时代是一个怎样的时代?
  是一个处在新旧交替阶段的大变动时代,也可以说五四是一个觉醒的时代。个人的力量和意义受到重视,新的社会力量在生长和发展,群众的力量在不断壮大。以青年学生为先锋,无产阶级为主要力量的五四运动更是表现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性,体现了狂飙突进式的呐喊与抗争精神,反叛成为一种潮流。
  (2)五四运动发生后,在日本留学的27岁的郭沫若正感受到了来自国内这场运动的冲击,毅然决定渡海回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