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3000字。

  《雁门太守行》教案
  一、教材分析
  《雁门太守行》出自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本单元是诗歌和文言文为主题的单元。本单元的课文都是我国古代的经典名篇,从主题上来说,都与人的品格、志趣、情怀、抱负有关。《雁门太守行》是乐府旧题,诗人构思大胆,用秾艳斑驳的色彩描绘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高度赞扬了守边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抒发了诗人立志报国的决心。
  二、学情分析
  本课的授课对象是八年级的学生,在七年级的学习基础上,学生对于古诗词的认知与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水平,但是在主动鉴赏、探究方面还是有很大的不足。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由浅入深,引导他们主动鉴赏研读,探究文章的主题和细节,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学习。
  三、教学目标
  1.通过反复朗读诗歌,体会诗中情,理解诗中意,并背诵积累诗歌。
  2.探究诗歌细节,咀嚼品读诗歌语言,以读促知,以知促读,读好诗歌情感,感受全诗意境。
  3.了解作者,体悟作者构思奇特、幽冷浓艳的独特艺术风格。激发对古诗词的热爱,提高审美情趣,传扬中华优秀文化。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探究诗歌细节,咀嚼品读诗歌语言,以读促知,以知促读,读好诗歌情感,感受全诗意境。
  教学难点:了解作者,体悟作者构思奇特、幽冷浓艳的独特艺术风格。
  五、教学方法
  讲授法、提问法、合作探究法、交流讨论法
  六、课时安排
  1课时
  七、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我们知道,边塞诗有怨,有恨,但是豪情终将战胜一切。这就是文人心中不肯凋零的英雄大梦。不仅仅是边塞诗,豪情是整个大唐生命的基色。为什么李贺那样纤弱的诗人,都会说“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因为他自已也曾经写下充满奇情的诗篇,比如他写的《雁门太守行》。
  2. 解题
  “雁门太守行”是古乐府曲名,唐人的这类拟古诗,是相对唐代“近体诗”而言的。它有较宽押韵,不受太多格律束缚,可以说是古人的一种“半自由诗”。
  3. 作者简介
  李贺(790--816),字长吉,福昌(今河南省宜阳县西)人。他是唐代中期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年少时在诗歌创作上就已有成就。有“诗鬼”之称。—生抑郁,27岁病逝。他的诗常以描写想象中的或听说的战争场面,表达自己死国的决心和立功的壮志。今天我们一起欣赏他的代表作《雁门太守行》。 《雁门太守行》:乐府旧题,多写边塞征战之事,表现爱国之情。作此诗李贺仅17岁。
  4. 背景介绍
  唐代中期,各地藩镇拥兵自重,不服从朝廷。于是朝廷派兵讨伐亦不能制止。河北诸镇为祸尤烈。河北易水的成德节度使王承宗祖孙三代拥兵割据39年之长。此诗写的是朝廷和河北藩镇之间的战争状况。
  5.诗歌节奏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6.诗歌翻译
  敌兵滚滚而来,犹如黑云翻卷,想要摧倒城墙;我军严待以来,阳光照耀铠甲,一片金光闪烁。
  秋色里,响亮军号震天动地;黑夜间战士鲜血凝成暗紫。
  红旗半卷,援军赶赴易水;夜寒霜重,鼓声郁闷低沉。
  只为报答君王恩遇,手携宝剑,视死如归。
  7.文本分析   
  (1)第一句:写景叙事相结合。运用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渲染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并借日光显示守军威武雄壮,严阵以待,士气恢宏。
  (2)第二句: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