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500字。 17昆明的雨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抓住文章的线索。
2.通过品味简洁平淡的语言,体会汪曾祺散文“淡而有味”的特点。
3.了解汪曾祺的昆明情结,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感情,体会作者对昆明生活的喜爱、想念之情。
教学重难点:
1. 通过品味简洁平淡的语言,体会汪曾祺散文“淡而有味”的特点。
2.了解汪曾祺的昆明情结,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感情,体会作者对昆明生活的喜爱、想念之情。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方法:
朗读法、资料助读法、研读品味法、拓展演练法
教学过程展示: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你去过昆明吗?你在昆明遇到过雨天吗?你能把你遇到的印象最深的昆明的雨,用最生动的语言描述给大家听吗?(生交流评价)那同学们想不想知道作家汪曾祺笔下的雨又是怎样的呢?这节课,让我们一起品读散文《昆明的雨》。
二、走进课文
(一)资料助读(展示课前预习)
1.了解作家作品。2.写作背景。
(二)初读感知
默读课文,完成自读任务。
1.看看文中描写了昆明雨季的哪些景、事、物?边读边标画相关信息,并思考文章是怎样把这么“零散”的内容连缀成篇的?
【展示】文中的景:一切都是在雨季中。文中的事:一切都是在雨季,比如逛菜市场、房东送缅桂花、去莲花池边上的小酒馆。文中的物:仙人掌、各类菌子(牛肝菌、青头菌、鸡土从、干巴菌、鸡油菌)、果子杨梅、缅桂花、酒店院子里的木香花和雨中檐下的鸡。围绕着“雨”连在了一 起。
2.参考下面资料,结合文章内容,体会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资料:939年开始,汪曾祺在昆明生活学习了7年。这7年,是他一生中的重要时期:他不仅接受了良好的高等教育,结识了许多师长和朋友,还结识了与他相知相爱的妻子。也正是在昆明,汪曾祺开始走上文学创作之路。汪曾祺走遍了昆明的大街小巷,对于有着强烈家乡情结的他来说,昆明无异于他的第二个故乡。四十多年后,汪曾祺还对这个地方念念不忘,于是1984年5月19日写下了这篇散文。
【明确】想念的不仅仅是“雨”,还有物、景、人、事,想念的是昆明的民风、人情和当年在那里的生活,想念那段动乱年代里少有的宁静、恬然。
(三)研读品味
1.说说昆明的雨季有怎样的特点?给作者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引导学生用文中的句子)?
【交流展示】昆明的雨季是相当长的,但并不使人厌烦。因为不是连绵不断,下起来没完,所以并不使人气闷。昆明 雨季气压不低,人很舒服。
昆明的雨作者留下的印象: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昆明的雨的喜爱。
2.读汪老先生的这篇散文,诗一样的语言信手拈来。请你找出你最欣赏的文句加以赏析。先有感情地读给大家听,再分享你的个性赏析。
学生1. “旧日昆明人家门头上用以避邪的多是这样一些东西:一面小镜子,周围画着八卦,下面便是一片仙人掌,——在仙人掌上扎一个洞,用麻线穿了,挂在钉子上。昆明仙人掌多,且极肥大。”
通过这段细节描写,我们仿佛看到了倒挂在门上的仙人掌,泛着绿意和湿气,在雨季为它的主人祈福驱邪。
学生2:卖杨梅的都是苗族女孩子,戴一顶小花帽子,穿着扳尖的绣了满帮花的鞋,坐在人家阶石的一角,不时吆唤一声:“卖杨梅——”声音娇娇的。她们的声音使得昆明雨季的空气更加柔和了。
运用人物的外貌、语言描写(细节描写),用卖杨梅女孩的娇美情态衬托出昆明雨季的柔美,抒发作者对昆明的怀念、喜爱之情。
学生3:一棵 木香,爬在架上,把院子遮得严严的。
“爬”“遮”等动词,把木香拟人化,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木香的茂盛,表达作者喜爱、赞叹之情。
学生4::描绘昆明雨季的特点时,用了“城春草木深,孟夏草木长”,这典雅别致的诗句,描绘出昆明雨季水分充足,植被茂盛的情景。
学生5:最有古典气息的当属结尾的那首诗了,是作者怀念40年前雨中喝酒情景而作,用诗句寄托情思,这份闲情雅致,只有文学修养丰厚的人才能表达得出。
学生6:有一种菌子,中吃不中看,叫做干巴菌。乍一看那样子,真叫人怀疑:这种东西也能吃?!颜色深褐带绿,有点像一堆半干的牛粪或一个被踩破了的马蜂窝。里头还有许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