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0500字。
琵琶行
一、学习目标
1.了解白居易的生平及“行”这种诗体特点,理解古典诗歌中序和诗的关系,掌握文字重点字词的意义和用法。
2.学习对比、衬托等写作手法,欣赏并学习诗中描写音乐所运用的艺术手法,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
3.体会“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内涵。
4.品味诗歌意境,分析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理清全文脉络,分析本课的结构特点。
二、重点难点
1.欣赏并学习诗中描写音乐所运用的艺术手法,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培养联想和想像能力。
2.认识当时社会的黑暗,领悟作者关注现实,同情和尊重受损害的下层妇女的精神。
课前预习
一、写作背景
元和十年(815年)六月,唐朝藩镇势力派刺客在长安街头刺死了宰相武元衡,刺伤了御史中丞裴度,朝野大哗,藩镇势力又进一步提出要求罢免裴度,以安藩镇“反侧”之心。白居易时任太子左赞善大夫,已经离开了谏官的位置。但他上书主张严缉凶手,以雪国耻。另外,白居易平素多作讽喻诗,得罪了朝中权贵,最终以“越职言事”罪名被贬为江州司马。司马是刺史的助手,在中唐时期多专门安置“犯罪”官员,属于变相发配。这件事对白居易影响很大,是他思想变化的转折点。次年秋天,在浔阳江头送别客人,偶遇一位年少因艺技红极一时,年老被人抛弃的歌女,心情抑郁,结合自己路途遭遇,用歌行的体裁,创作出了这首著名的《琵琶行》。
二、文学常识
1.白居易:字乐天,晚居香山,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贞元进士,官至校书郎、左赞善大夫,后因宰相武元衡一事被贬江州。长庆时,累迁杭、苏二州刺史,后任太子少傅,因不缘附党人,乃移病分司东都。会昌二年,以刑部尚书致仕,最后卒于洛阳的香山。
白居易的文学创作以44岁被贬江州司马为界,一生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前期:二十九岁一举考中进士,在仕途上一帆风顺,主要是“兼济天下”。作品以针砭时弊、反映民生疾苦的“讽喻诗”为主,如《新乐府》《秦中吟》《卖炭翁》《观刈麦》,三十五岁写《长恨歌》。后期:815年因造谣中伤被贬,从此过上了“独善其身”的生活,以感伤诗为主,如《琵琶行》。
代表作品集:著有《白氏长庆集》。最大的艺术成就——与元稹一起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写文章要贴近现实,贴近事实,要把握时代脉搏,写下了不少感叹时世、反映人民疾苦的诗篇,对后世颇有影响,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也是继杜甫之后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2.歌行体:我国古诗的一种体裁,南朝刘宋时期的鲍照所创,初唐时期于汉魏六朝乐府诗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特点:篇幅可短可长;保留着古乐府叙事的特点;音节格律自由;句式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