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5490字。
绝密★启用前
辽宁省名校2022年高三9月份联合考试
语文
本试卷满分150 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 (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费孝通《乡土中国》第四章“差序格局”思维导图)
材料二:
《乡土中国》中“差序格局”一词高度概括了中国传统的社会结构、人际关系的逻辑和传统文化的特点,具有丰富的文化意蕴和鲜明的社会特征。
一是差序格局的等级性。差序格局中的“序”,有等级之意。在儒家文化中,我国社会结构尤为注重人伦。“伦是有差等的次序。”君臣、父子、夫妇、政事、长幼、上下等都有着严格的伦理界限,不可逾越。“亲亲也、尊尊也、长长也、男女有别,此其不可得与民变革者也。”在传统社会中,差序格局与礼治秩序紧紧弥合在一起,可以说,差序格局是伦理纲常、等级有序等儒家伦理存在的社会基础,礼治秩序从文化上不断塑造着、强化着差序格局的存在。
二是差序格局的伸缩性。“在这种富于伸缩性的网络里,随时随地是有一个‘己’作中心的。”在家族中,以己为中心,血缘关系越近,关系网络就越紧密。依中国传统家族文化而言,五服之内一般被视为差序格局的里层,五服之外则可伸缩,弹性度较大;外戚中,更是“一表三千里”。从广泛意义上论,地缘、友缘、学缘、业缘等关系有时也纳入差序格局中的关系范畴。如“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亲不亲故乡人,美不美家乡水”“一辈子同学三辈子亲”等民谚俚语对这种情形作了生动的描摹。差序格局“范围的大小也要依着中心的势力厚薄而定”,中心势力愈雄厚,“格局”就愈大,反之就越小。
三是差序格局的壁垒性。在传统社会中,差序格局体现的是稀缺资源的配置模式。当资源稀缺时,如何分配资源,在没有国家计划和市场调节的情况下往往由个人依据与“己”关系亲疏远近这一标准进行。离“己”愈近,得到的资源可能就愈多。究其实质,这种资源配置模式的根本目的在于使自己利益最大化,保持已有差序格局的稳定性,同时具有强烈的排外性。而在整个社会中,差序格局则成了社会资源合理配置与自由流动的结构性壁垒。
差序格局在社会转型过程中不断被现代因子影响和浸染,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着差序格局旧有的特质。有学者对费先生提出的差序格局作了拓展,认为当前我国存在着城乡差序格局、权力差序格。
(摘编自陈占江《差序格局与中国社会转型》)
材料三:
当人们普遍意识到社会急剧转型、农村面貌已经翻天覆地的时候,我们还需要阅读《乡土中国》,还可以从这样的阅读中得到颇具价值的启示。因为,作者所关注的并非只是当时的农村问题,而是整个中国文化传统问题,是中国文化传统与社会变迁的问题。
我们可以引用梁治平在其《古代法:文化差异与传统》一文中所说的一段话来印证上述观点:“一个被称作传统的东西,如果确实符合传统这个词的真实含义,那么,它就不仅仅是一个历史上曾经存在的过去,同时还是一个历史地存在的现在。因此,我们不但可以在以往的历史中追寻传统,而且可以在当下生活的折射里发现传统。今人对于历史的关注和对传统的兴趣,恐怕主要是从这里来的。”费孝通先生在《乡土重建》中也表达了上述观念:“传统的方式不但有记载可按,而且有现实的生活可查……”
明白了“传统”的此一层面的意义,我们即可重新看待和挖掘《乡土中国》的当代价值。如在《乡土中国》中,费孝通提出了乡土社会理论中的差序格局概念可能无法适用于当代日趋复杂的人际关系,但是我们可以继承和发展差序格局理论,聚焦于现实生活中人际关系法则的研究,从现实中发现中国人注重人情与面子的人际交往关系的传统。
(摘编自胡成《〈乡土中国〉与传统文化的重建》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费孝通《乡土中国》中提出的“差序格局”网络的中心是“己”,各个网络的范围都不相同,界限清晰,具有很大的伸缩性。
B.差序格局强调社会关系的等级差别,在传统社会中,儒家倡导的礼治秩序决定了差序格局的长期存在。
C.差序格局深深嵌入中国传统乡土社会中长达数千载,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和强大的历史惯性,但随着时代的变迁差序格局旧有的特质也在根本性改变。
D.差序格局作为社会学意义上的一个概念,具有丰富的文化意蕴,在当前社会转型过程中,依然颇具启示意义。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从材料一的思维导图可以看出,费孝通先生试图通过与“团体格局”的社会结构相比较,来阐明“差序格局”的概念内涵。
B.材料二整体上采用总分总结构,主体部分采用并列结构,从三个方面揭示“差序格局”的特点,思路清晰,层次分明。
C.材料二在论述过程中综合运用了事例论证、引用论证、比喻论证等多种方法,论证有力,说理透彻。
D.材料三中引用梁治平的话,意在说明:传统不仅存在于过去,也存在于当下,传统可以在历史中追寻,也可以从当下发现,这对重新挖掘《乡土中国》的当代价值有重要意义。
3.下列说法中,不能说明差序格局是以“己”为中心的一项是(3分)
A.弟子人则孝,出则悌。(《弟子规》
B.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
C.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墨子•修身》)
D.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礼记•大学》)
4.材料二和材料三都谈到了费孝通的“差序格局”,但侧重点又有所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4 分)
5.《红楼梦》第四回“雨村判案”故事的梗概为:冯家和薛家因为争买一个丫头(其实是甄士隐女儿甄英莲)而发生争执,拐子收了冯家钱又把丫头卖给薛家,薛蟠便喝令手下人把冯家公子冯渊打死了。贾雨村正要判案的时候一个幕僚拦住他,给他看“护身符”,贾雨村便改了结果,向冯家说薛蟠得病死了,就多赔了点银子给冯家,冯家就没什么好说的了,贾雨村借此拉拢薛家。
请结合材料二的内容,简要分析这一情节如何体现“差序格局”伸缩性的特点。(4分)
(二)现代文阅读II (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把栏杆拍遍
梁 衡
①中国历史上由行伍出身,以武起事,而最终以文为业,成为大诗词作家的只有一人,这就是辛弃疾。这也注定了他的词及他这个人在文人中的唯一性和在历史上的独特地位。
②应该说,辛弃疾的词不是用笔写成,而是用刀和剑刻成的。他永以一个沙场英雄和爱国将军的形象留存在历史上和自己的诗词中。时隔千年,当今天我们重读他的作品时,仍感到一种凛然杀气和磅礴之势。
③比如这首著名的《破阵子》: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