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99210字。
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第四单元家乡文化生活
1.【活动演练】调查家乡文化建设情况,并为家乡文化建设提出自己合理化的建议,写一封建议书。
2.北京的中山公园里有一个用五色土砌成的社稷坛。社稷坛是北京九坛之一,为古代帝王祭地之处。土坛东面是青土,南面是红土,西面是白土,北面是黑土,中间嵌着一大块圆形的黄土。土代表大地,五色(青赤白黑黄)代表五彩缤纷的世界,这是祖先们对自然之谜的探索。同样,在浩渺的自然、悠久的历史传统以及广博的文化中,还有许多传说、遗迹或建筑体现了人类对自然之谜的探索,请描述其具体内容并揭示其探索的意义。要求:语言通顺,语意简明,250字左右。
3.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在一次追思“文化昆仑”钱锺书先生的活动中,清华大学(招生办)一位老师这样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前面还有两句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这便是让我们心有所止,心在焉。钱先生学问做得如此出色,就是因为‘心在焉’”。但是看看我们周围,看看我们今天这个社会,有多少人则是“心不在焉”……
请以“心要在焉, ”为题,写一篇议论文,不少于600字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端午的阳光
熊红久
公元前278年的五月初五,被流放至汨罗江畔的屈原,得知秦国军队已攻破楚国郢都,顿时感到支撑生命的最后一点亮光熄灭了。
当他把“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诗句吟诵给江边渔父的时候,就已经决定,要将自己的清澈与江水的澄明合二为一了。我知道,这是屈子为保留个体纯净最无奈的选择,也是迄今为止,文化祭坛上最高尚的选择。
最终,三闾大夫坐在了汨罗江边,坐在了五月初五的阳光里,把最后的生路溺死在水中。怀中石的沉重恰如其心,所以屈原是抱着自己冰凉的心走进激流之中的。而那些“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诗句,留在了岸上,留给了端午。一条江,因为成了一个诗人心灵最后的归属地而声名鹊起,一个节日因为收留了伟大诗人的高尚魂魄而内涵充盈。
端午,把缅怀和敬仰裹成了节日的粽心。节日的寿命当然要比人的寿命长久,所以三闾大夫把自己的傲骨托付给了这个日子,在结束自己的物理生命——肉体的同时,也绽放出精神的光芒。被江水濯洗的灵魂,恍如江面上的粼粼波光,刺痛了后人的视线和思想。我知道,这种深入骨髓的隐痛,来自时间深处的召唤,一个背负着深重苦难,行走了两千多年的节日,其实是在为自己的存在寻找一个答案。
所以,端午节带给我们的,应该是溯流而上的文化追源,恰如诗人余光中所说:“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
以我们现在的视角来看,用一个诗人的陨落,攀附上文化的崛起,或许是物有所值的。就像屈大夫生前未能拯救楚国,却用死成就了《离骚》一样。忽然觉得,端午节其实更像是包裹粽子的苇叶,它把所有的内容和精髓细细密密地包藏起来,让我们极具耐心地一层层打开,最后领略到事物的真相。熟透之时,苇叶汲取了糯米的黏质,糯米渗透着苇叶的清香,似如端午与屈子之间的浸染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