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81970字。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苏洵
心术
苏洵
为将之道,当先治心。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然后可以制利害,可以待敌。
凡兵上义不义虽利勿动非一动之为利害而他日将有所不可措手足也。夫惟义可以怒士,士以义怒,可与百战。
凡战之道:未战养其财,将战养其力,既战养其气,既胜养其心。谨烽燧,严斥堠,使耕者无所顾忌,所以养其财;丰犒而优游之,所以养其力;小胜益急,小挫益厉,所以养其气;用人不尽其所欲为,所以养其心。故士常蓄其怒、怀其欲而不尽。怒不尽则有余勇,欲不尽则有余贪。故虽并天下,而士不厌兵,此黄帝之所以七十战而兵不殆也。不养其心,一战而胜,不可用矣。
凡将欲智而严,凡士欲愚。智则不可测,严则不可犯,故士皆委己而听命,夫安得不愚?夫惟士愚,而后可与之皆死。
凡兵之动,知敌之主,知敌之将,而后可以动于险。邓艾缒兵于蜀中,非刘禅之庸,则百万之师可以坐缚,彼固有所侮而动也。故古之贤将,能以兵尝敌,而又以敌自尝,故去就可以决。
凡主将之道,知理而后可以举兵,知势而后可以加兵,知节而后可以用兵。知理则不屈,知势则不沮,知节则不穷。见小利不动,见小患不避,小利小患,不足以辱吾技也,夫然后可以支大利大患。夫惟养技而自爱者,无敌于天下。故一忍可以支百勇,一静可以制百动。
兵有长短,敌我一也。敢问:“吾之所长,吾出而用之,彼将不与吾校;吾之所短,吾蔽而置之,彼将强与吾角,奈何?”曰:“吾之所短,吾抗而暴之,使之疑而却:吾之所长,吾阴而养之,使之狎而堕其中,此用长短之术也。”
善用兵者,使之无所顾,有所恃。无所顾,则知死之不足惜;有所恃,则知不至于必败。尺箠当猛虎,奋呼而操击;徒手遇蜥蜴,变色而却步,人之情也。知此者,可以将矣。袒裼而按剑,则乌获不敢逼;冠胄衣甲,据兵而寝,则童子弯弓杀之矣。故善用兵者以形固。夫能以形固,则力有余矣。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凡兵上义/不义/虽利勿动/非一动之为利害/而他日将有所不可措手足也
B.凡兵上/义不义/虽利勿动/非一动之为利害/而他日将有所不可措手足也
C.凡兵上义/不义/虽利勿动/非一动之为利/害而他日将有所不可措手足也
D.凡兵上/义不义/虽利勿动/非一动之为利/害而他日将有所不可措手足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烽燧,即烽火,古代边防告警时点燃烟火,白天放烟报警叫烽,夜间举火报警叫燧。
B.黄帝,古代五帝之首,中国古代部落联盟首领,因有士德之瑞被尊祀为“人文初祖”。
C.缒兵,缒即用绳子拴住人或物从上往下送,这里指用绳子拴着士兵从山上坠下深谷。
D.童子,既指未成年人,也指科举时代未考取秀才的读书人,又称童生,这里指后者。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逐节论述用兵的方法,分治心、尚义、养士、智愚、料敌、审势、出奇、守备等八个方面,而以尚义为核心。
B.本文段落分明,井井有条,充分深刻阐述了智愚、理势、忍勇、静动、长短、尝敌和自尝等众多对立因素的关系。
C.本文擅长运用整句,不仅增强了论证气势,而且将深刻难懂的哲理以浅显易懂的语言表达出来,起到浅入深出的效果。
D.文本认为,战争胜负的关键在于统治者是否坚持战争的正义性,不正义的战争所获得的利益是短暂的、不长久的。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然后可以制利害,可以待敌。
(2)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心术
苏洵
为将之道,当先治心。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然后可以制利害,可以待敌。
凡兵上义不义虽利勿动非一动之为利害而他日将有所不可措手足也。夫惟义可以怒士,士以义怒,可与百战。
凡战之道:未战养其财,将战养其力,既战养其气,既胜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