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12220字。

  九月高三摸底统一考试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画里的山水,不唯独将山水视为风景。郑午昌在《中国画学全史》中认为中国山水画产生于宗教化时期(魏晋),成熟于文学化时期(宋),但南北朝山水画之进步已体现文人思想。所谓文学化,就是绘者借山水抒发性灵,山水是绘者的心象。
  两晋的山水赋、山水诗里已经出现了投抱山水、悦目欣心的审美思想,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中国的山水画创作及画论。王世襄指出,南北朝后,“绘画中心,渐为文人思想所攫有”。
  唐代诗人王维为南宗山水的创始者,苏东坡称赞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意在笔先”“水墨为上”为王维《山水论》《山水诀》的核心观点,清晰地概括了水墨语言与自然、造化的关系。随着士人南迁,南方的山水不仅进入文学作品,也进入了水墨画卷。五代南唐时的董源,在江南的真山真水之间汲取灵气,打开了山水画的新格局。师承董源的僧人画家巨然,亦是一代宗师,后人多以“董巨”并称。
  宋代,中国山水画臻于成熟,达到高峰,山水画成为最重要的画种。大师频出,灿若星辰。宋代是儒释道大融合的时期,文人地位居高,据德依仁之余,游心兹艺。苏轼对笔墨趣味多有倡导,将诗书画并列,主张绘画不拘形似,意在象外,他的观念影响广泛而深远,引导了很多文人参与绘事。宋代不仅画家辈出,而且论画谈理方面的著述宏丰,形成了成熟的美学思想,“宋画惟理”,体现了高度的艺术自觉。王世襄在《中国画论研究》中将宋画总结为“无不以文人思想为归”。
  山水画家与佛、道关系紧密,自魏晋南北朝至宋元,莫不如是。元代道教思想盛行,元四家(一说是指赵孟頫、吴镇、黄公望、王蒙四人;另一说是指黄公望、吴镇、倪瓒、王蒙)均自称道士。元代文人画成为画坛主流,山水里寄寓的多是出世、归隐之心。
  明清时期,商品经济萌发,市民阶层兴起,而文人趣味逐渐衰弱,山水画亦难再现高峰。吴门四家(指沈周、文微明、唐寅、仇英四位明代画家)继承了文人画的衣钵,为中国古代山水画的余晖。其后,日渐流俗,疏离文人趣味,当然,也与那个时代商人主导了社会风气有关,铜臭味污染了真性情。
  当代中国山水画的创作,主要体现为两个流向:一是追求高古之气;延续中国画的文人精神;一是笔墨紧随时代,领异标新。对于前者而言,需要反思的是如何把握时代精神,表现时代气象。面对变化急遽、发展飞速的新时代,山水画应拓展自己的主题和题材,创新自己的语言和形式。对于后者而言,需要反思的是如何吸收传统资源,创新审美范式。山水画家既需要吸纳中国古代的文人思想和审美观念,又需要思考与当下时代的关联,突破文人主体,开掘新的内涵。
  (摘编自袁志坚《中国画里的真山水与真精神•中国古代山水画与文人思想》)
  材料二:
  中国古代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的特点及艺术精神
  中国古代山水画区别于西方风景画的就是它的写意性,这也是中国绘画艺术最根本的特点。所谓写意,就是偏重于意韵与情趣的表达,并不拘泥于客观对象本质的外貌形态,强调创作者的主观情感的融入。中国绘画的这种特点,与中国的文化传统、哲学思想及宇宙人生观紧密相连。因为中国古代信奉“道”家思想,道家的那种重“心”略“物”的哲学思想奠定了中国古代山水画乃至整个中国艺术的重表现而略再现的美学基础。所以,一个中国山水画家就要有容纳百川万物的胸中意气,才能做到下笔挥墨洒脱自如,才能表现出山水画那种超然与淡泊的意境。
  西方画家非常注重绘画的写实性。写实性与写意性是相对的。所谓写实,顾名思义即艺术家偏重于客观描写对象的外在特征,把客观对象的色彩、外貌及其所受的光影关系都尽可能真实地描绘出来。西方风景画家采用不同的手法描摹自然的景色,甚至寻找科学的方法,试图更形象、更直接地表现自然。这种表现基础是建立在他们对自然细致入微的观察之上的。
  中国山水画和西方风景画表现手法不同
  中国画因为使用的是最富有弹力的毛笔和对笔触、水分变化反应最为灵敏的宣纸,所以形成了中国画笔墨不易塑形,笔触变化无穷的特点。同时中国山水画主要是依靠水墨和毛笔用“线”造型,用“线”和毛笔的各式各样的皴擦来塑造各种山石及流水的特性。想要画好中国画并非一日之功,它需要大量的时间去摸索与练习笔墨和线条,以达到十分娴熟,这样才能得心应手地画好一幅画作。
  西方绘画使用的是与中国画完全不同的油画笔、油性颜料与画布,因为工具与表达媒介的差别,就必然导致中西绘画表现手法的不同。西方风景画不同于中国山水画的“线条”,它用油画笔和颜料表现形体的块面和明暗,加之以色彩作为主要的造型手段。西方艺术家认为,必须通过一个个小的块面,才能塑造出接近现实事物具有立体感的对象来,因此西方风景画中的湖光色都是由一个个的“面”组成的,加之光影与色彩,来增强画的体积感与真实感。所以我们看到的西方风景画比中国山水画更接近现实生活中的自然景观。
  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的空间观念不同
  我们看看黄宾虹的《山中坐雨》。从中可以看出,中国山水画是一种自由的流动式的空间观念,这种空间观念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没有固定的视点,可以将不同视点观察到的对象同时组合在画幅中。正如宋代郭熙所说“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山前而窥后,谓之深远;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可见中国画的这种空间观念不是一般的物理空间观念,而是一种置于天地间非常自由灵活的空间表现,所以中国古代山水画,大多山下农舍掩映于群山林野之中、行旅之人漫步于溪桥湖畔边,画中充满着诗情画意,不拘泥于现实的空间环境。这就体现了中国绘画中特殊的透视方法——“散点透视法”。
  再来看看西方风景画的代表作多比尼的《奥普特沃兹的水闸》。画家力图在平面上塑造出一种立体空间感,逼真的再现对象所处的空间环境,他只是在自然和风景画的空间转化中充当了一个载体的角色。他运用的是带理性的科学分析的焦点透视法,他的这种空间观念是建立在其科学和理性思想的指导下的,是用明暗和透视来表现的。所以说,西方艺术家对于空间理念的认识,就是对自然实实在在的空间认识,并不能像中国画家那样能够脱离真实自然的约束。
  (摘编自魏理、胡国玉《中国古代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艺术特点之比较》)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魏晋时期,宗教 盛行促成了中国山水画的产生,并成为长期影响中国山水画的关键因素。
  B. 中国的山水诗文和山水画彼此之间相互影响,形成了山水画“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
  C. 宋代是中国山水画的成熟期,在此期间大师频出,理论著述宏丰,体现了高度的艺术自觉。
  D. “道”家重“心”略“物”的哲学思想奠定了中国古代山水画的文人思想和美学基础。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画里的山水,不只是自然山水风景,还是绘者的心象和思想情感的艺术显现。
  B. 随着士人南迁,南方的山水给山水画家带来了创作灵感,山水画创作出现了新格局。
  C. 当代中国山水画创作,出现了追求高古之气和紧随时代步伐、领异标新的两个流派。
  D. 中国山水画和西方风景画各成体系,在特点、艺术精神、表现手法等方面都有不同。
  3. 对于西方风景画 艺术特征,表述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注重绘画的写实性 B. 运用线面结合的焦点透视法
  C. 用明暗和透视来表现 D. 在平面上塑造出立体空间感
  4. 请给“散点透视法”下个定义。
  5. 请根据材料简要概括中国山水画美学思想形成的过程。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锄草
  付春生
  一把锄头,一地草。锄头一生下来,就注定了和草是冤家——东边走,西边蹚,明晃晃的眼里容不下草。
  人有毫毛,地有草蓂,草和地是相伴相生的。草见到地就亲,地见到草就热,草和地就这么纠缠了一年又一年,草打腰子①从来就没有断过。只不过,有的地草多,有的地草少。有的地长这种草,有的地长那种草。就像人,不是这种潦草,就是那种毛草,一个人身上或多或少都有些草。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