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1600字。
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农村熟人社会的陌生化
杨 华
①在河南农村调查,问及人们对村庄中不孝顺等违背基本伦理规范的越轨者的态度,我们听到最多的词汇是“当着面”与“背地里”,即当面说人家的不是,矫正思维和行为的错误,以及背后议论、戳人家脊梁骨,形成村庄舆论,给人以压力。但是人们又补充说,“以前看不惯的有人说,现在都不说了”,就连一批较为恶劣的子媳将老父母赶出家门去打工、“看果园”,人们的普遍态度也是“不说了,怕得罪人”“不好说,说不上来,没标准了”等。
②在村庄中,“当着面”说的是自己人的事,即为了当事人好,也为了“自己人”在村庄中的整体形象,要对自己人中的越轨行为和越轨者进行说服教育。说“自己人”的不是,有着地方性规范支持,说话的人无须承担任何风险,而当着面说“外人”则很可能要承担事后的风险,一般人不敢说。因此当人们“当着面”说的人群范围缩小的时候,就等于是“自己人”认同圈在减小。“当着面”说的范围从以前的整个家族都敢说,慢慢地收缩,到许多人不再敢说自己家族里的人,普遍能说的变成了兄弟和堂兄弟的联合,只有在一个小亲族之内人们还能够理直气壮地说。
③“背地里”说的是人家的事,讲的一般是闲话,故被认为是说人家的坏话。如果将“自己人”视为一个圆圈,“外人”在“自己人”认同圈之外,外人范围的扩大则说明“自己人”认同圈在减缩。背地里说人家的事情当然也要承担风险:说法和说话的人透过“传声筒”被传到当事人耳边,从而促成当事人与说话者的直接对话。这个“传声筒”最大可能就是当事人的“自己人”,所以一般情况下,只要有被普遍认为是当事人的“自己人”的人在场,人们就不会去冒险说当事人的事;而在场的当事人的“自己人”,自己也会觉得别扭,“说我自己人的事不就等于是在说我吗”,因此从内心来讲他有责任、有义务,也有压力将听到的话转告给当事人。究竟谁是当事人的“自己人”,谁是“外人”,这在地方性知识中最为明确,因此拥有地方性知识的人们在“背地里”很容易分辨出在场的人与当事人的真实关系,他们会先判断现场出现泄密人的几率有多大,然后再决定说不说人家的事。
④“背地里”的变化,是其由外向内不断地侵蚀“自己人”的认同圈,不断地挤压“自己人”的认同空间。因为当事人的“自己人”圈子萎缩,在场的“自己人”的可能性变小,背后谈话被说出去的风险也就越小,于是背地里说人家的事变得越来越无所忌讳,公共场所的话题也越多越开放。之前可能一有当事人的家族人在,人们对家族人能否保守秘密有所顾虑,就会主动规避风险,终止话题。而随着家族认同弱化,家族一致行动能力越来越弱,家族里较远血缘的人们逐渐不被当成“自己人”,这种心理的不认同通过生活的实践和不断的回避成为村庄的一个共识,即某人与某人即便是一个家族的,也不再是“自己人”。依据此共识,背地里即使有当事人的家族人在,也可以判断其不是当事人的“自己人”,可以大胆地说出当事人的事而用不着遮遮掩掩,而家族的人亦在内心没有任何芥蒂和内疚的情形下积极热烈地参与讨论,因为大家说的不再是“自己人”的事。
⑤当村庄社会结构进一步松动,“自己人”的认同圈子就越发萎缩,“自己人”不断地“外化”,成为外人。不仅血缘很远的家族成员逐渐地被新地方性共识确认为“外人”,而且血缘较近的人也会慢慢被视为“外人”。“自己人”的范围缩减到了个体家庭,背地里谈论的话题也越发接近个体家庭的私生活。
⑥“当着面”说自己人,“背地里”说人家的事。“当着面”与“背地里”是此消彼长的两极,是两面一体。当着面说的圈子越小,背地里说的范围就越大,相应的逻辑发展是“自己人”的认同圈压缩,“外人”的群体扩大,此乃整个农村的发展趋势。
⑦与自己人“外化”同步发生的另一村庄社会现象是熟人社会的“陌生化”,它既表现为村民从相互知根知底到相互生疏,更意味着陌生人社会的交往规则被带入了熟人社会中。
⑧自己人“外化”同时带来了交往规则的变化。一方面是之前用“血亲”的规则内涵与“自己人”打交道,外化后则须用“人情”的规则交往,个体之间交往规则和方式以及与之相应的一系列伦理、道德规范也随之变化。另一方面,自己人的范围在不断地萎缩,血亲的规则只能运用于家庭内部,超出家庭之外就不再适用,造成的结果是血亲规则及其背后的伦理体系退出村庄生活,村庄生活的伦理色彩淡化。村庄从此缺少了血亲这一伦理层面的规范,此规范也将难以统合和规训整个村庄。
⑨在熟人社会这一层面,即整个村庄中,熟人之间出现“陌生化”,熟人变成陌生人,其交往规则也相应地变化,人们之间的关联不再通过人情,而是通过现实的利益纽带来维系和强化。越来越多的人不讲人情,不讲面子的现象在村庄内部迅速蔓延。每个人都依据利益最大化的原则与他人交往,不再顾及以往的人情、交情乃至亲情。这样,村庄的人情味越来越淡:一方面在村庄中无利可图的人,就不与之交往,村庄的交往被利益算计稀释,越发罕见,表现为串门的少了,公共生活少了;另一方面,有利可图的则利益纷争渐长,村民之间锱铢必较、分利必争,在利害面前绝不手软,耍尽阴谋。
⑩自己人“外化”与熟人“陌生化”是两个相伴而生的社会变迁过程,二者搅和作用的结果是村庄的交往规则最终摆脱“血亲情谊”和“人情面子”的束缚,走向以利益算计为旨归的共识规则体系,这意味着村庄共同体性质的变化。
(有删节)
1.第③段加点的“地方性知识”在文中指的是_______________。
2.下列对第①段在文中的作用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以调查过程中获取的客观事实材料论证本文的观点。
B.通过今昔对比突出作者对子女恶劣行为的批判态度。
C.借助调查中听到的最多的词汇形成下文阐释的角度。
D.由村庄中违背基本伦理规范的行为点明论述的话题。
3.能够根据文意做出的一项推断是( )
A.“当着面”“背地里”可以作为判断农村人与人亲疏的依据。
B.“自己人”圈子萎缩的直接原因是“背地里”空间不断变大。
C.公共场所话题的不断增加与开放是农村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D.血亲规则及背后的伦理体系自然会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空间。
4.结合文章内容,根据表格信息提示填写下列表格。
交往规则类型 交往规则特征
“自己人”交往规则 (1)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 以人情面子为重,以互送人情稳定交往关系,形成相对紧密的社会共同体。
5.材料一:契约是指陌生人中所作的约定。在订定契约时,各人有选择的自由,在契约进行中,一方面有信用,一方面有法律。法律需要一个同意的权力去支持。契约的完成是权力义务的清算,须要精密的计算,确当的单位,可靠的媒介。在这里是冷静的考虑,不是感情,于是理性支配着人们的活动——这一切是现代社会的特性,也正是乡土社会所缺的。材料二: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明白;还要怕口说无凭,画个押,签个字。这样才发生法律。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
(上述材料均节选自费孝通《乡土中国》)
针对“农村熟人社会的陌生化”发展,上述材料与本文有不同态度,请结合个人积累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①虚拟越来越成为这个时代的重要概念:虚拟经济、虚拟社区、虚拟教育等,我们正在以不同的方式走向各种形态的虚拟。重读《红楼梦》,我们会发现它具有众多的虚拟现实特质,而这正是这部伟大作品历久弥新的原因和意义所在。
②在《红楼梦》第十一回中,家境清寒的贾府远亲贾瑞痴迷于凤姐的美色,试图勾引,结果被凤姐毒设相思局,整得死去活来。在他病入膏肓之际,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