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城》教学指导与同步训练
【课文背景知识】
作者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湖南省凤凰县人,曾参加过新月派。著作颇丰,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八骏图》,中篇小说《边城》、长篇小说《长河》,散文评论《从文自传》、《湘行散记》等。
《边城》于1934年春天完成,反映了20年代湘西人民的生活。小说以翠翠的爱情故事为主线,描绘了些“小人小事”和普通的世态人情。
【字词综合运用】
白日:太阳。如“白日依山尽”
锐声:尖声。
喁喁(yú):形容说话的声音(多用于小声说话)(另):(yóng yóng):(书)比喻众人景仰归向的样子。
黑黝黝(yōu):光线昏暗,看不清楚。也作黑幽幽。
硬扎:相当于“硬棒”,结实有力的意思。
间或:偶然,有时候。
竹篁(huáng):竹林子。
涎(xián)皮:厚皮。
甬(yǒng)道:走廊。
莞(wǎn)尔:形容微笑。
滨水:靠近水边。
角隅(yú):角落。
诌(zhōu):编造。如:胡诌
碾坊(niǎn fáng):把谷物碾成米或面的作坊,也用碾房。
【重点难点讲解】
1.了解作品中翠翠的形象就是作者理想中的美与爱的人生形式的化身。
翠翠:是个纯真美丽的少女,是作者理想中的美与爱的人生形式的化身,她爱与自己相依为命的爷爷,也爱生她养她的大自然。一旦情窦初开,她的内心就发生了微妙、复杂的变化,既有对爱的向往和痴情,又有少女的敏感、羞涩和矜持,既感到欢愉,又害怕别人窥破自己内心的隐秘,还常常莫名的烦忧,即使对自己的爷爷也不吐露心思。这个纯真的少女对爱情有着执着的追求,但她的追求并不外现为强烈的行为,而表现为朦胧的隐秘的内心波动,外表的娴静、羞涩与内心的渴望、激荡相交融,脑海中不时出现美妙的梦幻般的境界,流露出少女对爱情的憧憬,而她的痴情和烦恼也在梦幻中得到满足和排解。翠翠的形象集中地体现了作者对美好人性的追求。
2.领悟作品语言的平和淡雅。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本文对湘西风景、风俗和人情世态描写的成功,与其独具风格的语言是分不开的。人们说,沈从文创作中尽量少用虚词“的”,这种风格在此文中也有反映,如“祖父唱了十个歌,翠翠傍在祖父身边,闭着眼睛听下去,等到祖父不作声时,翠翠自言自语说:‘我又摘了一把虎耳草了。’”一个“的”字也没有。这样可以使文章口语成份增加,句子简短,呈现出单纯古朴之美。小说还运用了大量湘西边地日常用语,即作者说过的那种“水土人的言语”和“充满泥土气息”的语言。如“大佬”、“二佬”、“马路”、“车路”等。
【知识延伸检索】
沈从文说:“我幼小时较美丽的生活大部分都同水不能分离。我的学校可以说是水边的。我认识美,学会思索,水对我有极大的关系。”(《从文自传·我读一本小书同时又读一本大书》),因此《边城》里就有那条河,那条渡船。
沈从文是个情感至上主义者,在他看来,“生命中还有比理性更具势力的情感”,这种情感是一种理想的抽象,用他自己的话说是用“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
【课文阅读指导】
《边城》全文共21章,课本节选其中十三至十五章,作者怀着“对于农人和士兵”“不可言说的温爱”(《边城·题记》),描写了青年男女的恋爱,祖孙父子的亲爱,人民之间的友爱。可以说,由上述种种爱所体现的湘西边城劳动人民淳厚朴实的人情美,构成了《边城》的基本内容,体现在全部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之中,构成了一曲边城生活的爱的牧歌。
作品所着意描绘的不是恋爱过程的曲折和人事纠葛的复杂,而是边城生活的“宁静”和民风的“淳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