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题,约17750字。
2023届高三第四次模拟检测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15年12月,中国、美国及欧盟等缔约方在法国巴黎达成了一项协议——《巴黎协定》,协定要求在21世纪末将全球的平均气温升幅控制在2摄氏度以内,并力争在21世纪下半叶全球实现碳中和。碳中和要求所有国家在一定时期内实现人为活动排放的温室气体总量与大自然吸收的温室气体总量相平衡。因此碳中和不是二氧化碳零排放,而是一个国家之内的温室气体的净零排放,即一个国家领域内的温室气体排放与大自然所吸收的温室气体相平衡,其目的是维持大气层中的温室气体浓度大致稳定,避免地球表面温度的大幅变化,防止气候变化对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的生态系统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害。
国家主席习近平在2020年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表示:“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一重大宣示,是党中央、国务院面对严峻复杂的国际形势,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 格局作出的重大战略抉择,影响深远,意义重大。
无论是碳达峰目标还是碳中和的愿景,对中国的发展转型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应对气候变化实质上是一场发展转型的竞争。以欧盟为例,其碳达峰是一个自然的过程,是实现发展之后知道什么时间二氧化碳排放出现峰值的, 碳达峰之后经历一个漫长的平台期才开始缓慢下降,现在即将走向快速下降,然后走向碳中和。而中国则是人为地设定了碳达峰的时间表,现在仍在爬坡,还没有看到峰顶;碳达峰后还需要作出艰苦的努力,才能渡过平台期,实 现稳步下降,再到快速下降,进而实现碳中和。欧盟承诺的碳中和时间与碳达峰时间的距离是60年左右,中国承诺的碳中和时间与碳达峰时间的距离是30年,碳达峰之后几乎没有平台期的缓冲就要开始下降,且是快速下降, 这些就是中国的最大挑战,道路或路径几乎相同,但是时间是非常紧迫的。
中国的GDP碳强度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倍多,是欧盟的6倍多。当前宣示的碳达峰目标和碳中和愿景,就是要倒逼中国发展转型,从而激发出更多的创新活力。从全球治理雾霾的经验来看,英国伦敦和德国鲁尔治理大气污染都是用了几十年的时间,东德、东欧的大气污染治理因为有了前车之鉴和技术进步,大体上用了不到10年的时间。
欧盟在20世纪90年代开始进行减排,那个时候能源效率和可再生能源等低碳能源技术的成本是目前的许多倍, 我国在2030年以后开始减排,届时低碳技术的成本又会有较大幅度的下降。以光伏发电成本为例,1990年每千瓦时的光伏发电成本大概是100美元,2000年降低到10美元左右,2010年又降低到1美元,现在的平均水平是5美 分,深信到了2030年、2060年,其肯定大大低于目前水平。
如何应对碳中和问题,最紧迫的挑战是一个多答案的选择题,可以有不同的选择。欧盟的成功在于民众的支持,美国减排的成功在于市场的力量,中国的成功应该是民众的力量加上市场的选择和制度的优势三方面的结合。目前,中国的碳达峰和碳中和已成为国家意志,将这些任务分解到每一个地方政府、每一家企业乃至每一个家庭,发挥我 们国家的制度优势,即发挥民众、企业和政府三个方面的积极性,困难就有可能被克服。
总之,无论是减排还是碳中和,应对气候变化的本质就是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向绿色低碳转型,也是一场发展 转型的竞赛,它们均是挑战与机遇并存,关键在于如何把握机遇、化危为机。
(摘编自李俊峰、李广《碳中和:中国发展转型的机遇与挑战》)
材料二:
中国传统村落是乡村旅游地的重要类型,它以古朴的村落风貌、丰富的文化景观与独特的民居建筑见长,吸引众多的中外游客。但风貌维持、古建筑保护与旅游开发、低碳诉求往往会产生矛盾,形成对立。如太阳能热水器在屋顶的架设产生视觉污染,破坏古朴的村落意境;沼气池的开挖建设有可能损坏古建筑文物。因此,从中国传统村 落的资源特征和保护需要考虑,探索相应的碳中和实现路径势在必行。
对于传统村落而言,应因地制宜地选择符合自身特征的低碳清洁能源,合理使用太阳能、地热能和乡村地区丰富的生物质能,寻找村落保护、旅游发展、低碳诉求的理想点。采用村落“四旁”绿化与建筑立体绿化相结合的植绿技术,绿化、美化村落环境,创设出悦目的感官体验环境,提升旅游体验质量,同时兼具固碳生态服务功能。固体废弃物是传统村落型乡村旅游地的主要碳源之一,减量化、资源化与无害化是固体废弃物处理依据的基本原则, 在资源化利用固体废弃物的产业化与市场化水平尚待提高的情势下,从源头减少垃圾的产生就显得十分必要。传统村落型乡村旅游地的低碳发展离不开社区居民的参与和支持,社区居民自愿参与和融入低碳生活,方能推动乡村旅 游地的低碳可持续发展。
(摘编自丁雨莲《碳中和视角下乡村旅游地净碳排放估算与碳补偿研究》)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一个国家领域内,大自然所吸收的温室气体总量与人为活动排放的温室气体总量达到平衡,就是二氧化碳零排放。
B. 中国面临的最大挑战是所承诺的碳中和与碳达峰的时间距离较短,且碳达峰后几乎无平台期的缓冲就得快速下降。
C. 碳中和应对气候变化要实现发展转型,其中实现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的绿色低碳转型是关键。
D. 中国传统村落的旅游优势是风貌古朴、文化景观丰富且民居建筑独特,短板是开发困难,无法满足低碳诉求。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的宣示,既是面对新发展格局作出的重大战略抉择,也彰显了保护地球家园的大国担当。
B. 因为欧洲国家治理大气污染 经验可供借鉴,加上低碳技术成本的大幅下降等,我国一定可以如期兑现碳中和的承诺。
C. 如果充分发挥我们国家的制度优势,调动民众、企业和政府,分解减排任务,就有可能克服困难,从容应对碳中和问题。
D. 合理使用太阳能、地热能和生物质能,可以促进中国传统村落旅游发展与实现碳中和目标之间矛盾的解决。
3.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符合碳中和要求的一项是( )
A. 建设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尝试提供碳信用、碳风险管理等服务。
B. 实行垃圾分类,居民投放日常产生的可回收物,其经回收后居民可获得收益。
C. 为推进氢能发展战略,加大煤制氢、石油制氢和天然气制氢的规模。
D. 在光伏治沙中探索“板上发电、板间种植、板下养殖”的商业模式。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就是二氧化碳零排放”错误,由原文“碳中和要求所有国家在一定时期内实现人为活动排放的温室气体总量与大自然吸收的总量相平衡。因此碳中和不是二氧化碳零排放”可知,选项说的是“碳中和”而非“二氧化碳零排放”。
C.“其中实现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的绿色低碳转型是关键”错误,由原文“无论减排还是碳中和,应对气候变化的本质就是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绿色低碳转型,也是一场发展转型的竞赛,均是挑战与机遇并存,关键在于如何把握机遇,化危为机”可知,碳如何把握机遇,化危为机是关键。
D.“短板是开发困难,无法满足低碳诉求”错误,由原文“中国传统村落是乡村旅游地的重要类型,它以古朴的村落风貌、丰富的文化景观与独特的民居建筑见长,吸引众多的中外游客。但风貌维持、古建保护与旅游开发、低碳诉求往往会产生矛盾,形成对立”可知,只是说传统村落的长处与旅游开发和低碳诉求产生矛盾,并未说短板的问题。
故选B。
【2题详解】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随着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中国创造的科技奇观以超凡的速度和气魄呈现在世人面前。如和谐号CRH380A型电力动车组跑出486.1千米的时速,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成功载人深潜7062米,神舟九号与天宫一号实现手控交会对接……这些科学知识、科学现象在中国当代报告文学中通常以奇观的方式被呈现,并通过持续不断的阅读融入读者的科学认知。科学奇观,意味着挑战人类既有的感知尺度和感知方式,为日渐平庸化、琐碎化、常态化的感知注入新的美学元素。报告文学无疑是建构高科技时代奇观美学的重要媒介。总体而言,这种奇观美学既具有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