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130字。
15 无言之美
【教学目标】
1.把握文章的核心概念,了解概念间的关系,理解作者的主要观点。
2.梳理文章的论述思路,分析作者所举实例,体会其与作者观点的关系。
3.借鉴文中的理论方法,学习鉴赏文学作品和艺术作品。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诗歌中,诗人的情感有时并未直接表达出来,而是隐含在诗句中,这就是诗歌的“无言之美”。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暗含陶渊明悠闲自得的心境;“无言独上西楼”,深蕴李煜深切的故国之思。除诗歌外,许多艺术作品都有着“无言之美”。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品味。(板书课题)
??设计思路
用学生比较熟悉的诗句导入,引出论述的对象,也和文中所举的例子相照应,引发学生的思考。
二、资料助读,检查预习
1.作者简介。
作者 朱光潜 生卒年 1897—1986 字 孟实 籍贯 安徽桐城
评价 美学家、翻译家,提出了“美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美是一种价值”等观点。
作品风格 深入浅出,内容切实,文笔流畅。
代表作品 《文艺心理学》《谈美》《西方美学史》等。
2.自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课后读读写写 课中重点词语
意蕴(yùn) 附丽(fù)
ɡū(姑)且 lǒnɡ(笼)统
é(蛾)眉 寂寥(liáo)
谚语(yàn) 铢两悉称(zhū)(chèn)
心旷神yí(怡) 轻描dàn(淡)写
栩栩如生(xǔ) 目不忍dǔ(睹)
信手拈来(niān) 譬如(pì) 颦(pín)
呈露(lù) 惨戚(qī)
shùn(瞬)息万变
缥缈无踪(piāomiǎo)
??设计思路
本环节意在通过检查预习的形式,引导学生识记本课的文常知识,积累本课的重点字词,流利地朗读课文,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三、初读课文,梳理思路
阅读课文,按照“话题导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得出结论”的顺序划分文章层次,并按课件中的提示写出相应的层意。
话题导入(第______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出问题(第______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析问题(第______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得出结论(第______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明确:
话题导入(第1、2段):由孔子与弟子的一段对话引出“无言”的话题。
提出问题(第3~6段):阐述言和意的关系,提出“文学是否能够尽意”“文学是否有必要尽意的问题”。
分析问题(第7~12段):列举图画、文学作品、音乐和雕塑的实例,论证无言之美。
得出结论(第13段):归纳出观点——说出来的越少,留着不说的越多,所引起的美感就越大越深越真切。
??设计思路
由于本文是文艺论文,学生不易把握论证思路,所以由教师进行引导,给出划分依据,从而梳理文章的论证思路。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