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32540字。
重庆市主城区七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共 5 小题,17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材料一:
汉字是中华文化的基因,是中华文明的载体,是中华民族代代相传并不断繁荣发展的根本。汉字是传播中华文化的基础,是加强交流合作、增进文化认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枢纽。传承中华文化,汉字是根本,是基础,汉字教育任重道远。
汉字自身就是一座文化宝藏。离开汉字,中华文化就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惟殷先人,有册有典”。殷商时代的甲骨文,是目前所能见到的最早的成体系的文字,记载了殷商社会的历史和文化。从殷墟甲骨文算起,历经周、秦、汉、魏、晋、唐、宋、元、明、清,直至现代,或铸刻,或书写,或印刷,或数字化,无论是哪种形式,汉字始终是记录汉语而形成浩瀚中华典籍的文化符号。从甲骨文到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行书及草书,尽管汉字形体在不断变化,其形式有繁简之分,但汉字的内在系统始终保持稳定,其构形的原理和使用的规则古今基本相通。所以,我们能通过解读甲骨文、金文、篆书等而理解古代文献。今天,我们所说的文化自信和文化底气,就源自于这些丰厚的历史及其留存下来的文化资源。汉字作为记录文化典籍的工具,是一种了不起的载体,它使中华文化绵延不绝。
汉字是中华民族自创的文字,也是最长寿的文字,也成为当今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文字体系,并在信息时代依然勃发生机。世界各民族的文字,概括起来有三大类型,即表形文字、表音文字和表意文字。汉字是具有中华民族形式的、适合汉语书写的并兼容形、音、义一体的表意文字系统,它自身就是一种文化符号。汉字与西方拼音文字不同,中国人将自己对外部世界的认识,以及自身的情感体验和道德标准都蕴藏在文字里,每一个汉字都有一段传奇的故事,每一个汉字都是一部富含底蕴的文化史。
汉字有自己独特的结构,其构成的基本元素是笔画与部首,其中的点、横、竖、撇、捺、提、折、钩释放了汉字之源,传递了汉字之理,展示了汉字之美,这些构成汉字的笔画与部首,就是中华基因的密码。汉字是单音节,一个一个小方块,其涵义精微,信息量大,所以有限的单音字可以组成无数的词语,比如画、图画、图画书等。汉字是表意文字,汉字是有部件的,字形和字义之间是有关联的。细而言之,从外部形式看,汉字最明显的特点是方块形体,其笔画有条不紊地分布在一个平面的方字格里。从内部结构看,汉字构形是有规律的,形、音、义之间有特定关系。特别是古汉字,具有因义赋形、见形知义的特点。从汉字数量看,字种字量多,形体结构复杂。每个笔画与部件涉及多种排列方式,从而造成汉字数量繁丰、字形繁多的特点。从汉字发展看,汉字具有超时空性,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人能识别同一个汉字,了解汉字的基本含义。
由于汉字结构及超时空性的表意功能,它使得中华民族拥有共同的文化基础,促进了中华多民族的融合发展。它对世界尤其周边国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世界文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随着中国国力的提升和文化自信的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受到高度重视,作为了解中华文化的入口,汉字备受瞩目。
(摘编自任翔《汉字教育与中华文化的传承》)
材料二:
说普通话四海同音,写规范字九州一体。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多语言、多文种的大国,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增进民族间、地区间交流,促进政治、经济、教育、文化、信息化等各项事业发展的必要条件,规范汉字是天南海北传递信息的重要基础。进一步说,汉字承载着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与思想,规范使用汉字、领略汉字之美,既是维护文化根脉、培养文化认同的题中之义,也是展示中国形象、讲好中国故事的必要之举。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快速发展,计算机汉字字体应用场景日益丰富,字体更加多元,较好满足了社会多样化用字需求。也要看到,部分字体使用场合不当、质量水平较低,尤其是一些“丑书”“怪书”类信息化字体产品,对字体进行粗俗、草率的夸张变形,背离汉字的书写规范、文化内涵和审美趣味,误导社会公众尤其是青少年,必须加以规范整治。
工作生活中目之所见、眼之所及,无不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对汉字的认知和审美。要对图书、报纸、音像制品、网络出版物、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节目等各类文字载体进行清查,要求行政部门引导有关单位及时清理替换粗制滥造、拙劣夸张、观感不佳的字体,正是为了把好关口,让印刷在千万册书籍上、展示在亿万人民屏幕上的文字规范美观,在全社会营造良好的汉字文化氛围。
要求引导字库生产企业创作更多既符合市场需求又规范、美观的字库字体产品,为当下拓展汉字字体边界创造空间。必须看到,从魏碑到唐楷,从二王到颜柳,先辈创造的多姿多彩的书法艺术,展现了汉字的多样风采,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美学精神。但字体的推陈出新,不能自出机杼、另起炉灶,而要取法先人、博采众长,在符合汉字固有间架结构和中国美学传统的基础上进行突破。
文化自信,要从文字自信做起。顺应时代浪潮,让富有时代感的汉字焕发光彩,让卖丑搞怪的表达失去存身之所,需要有关部门、企业和从业者携手努力,推动承载中国智慧的方块汉字历久弥新、走向未来。
(摘编自郑因《以规范汉字承载中国智慧》)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汉字是中华文化的基因,是中华文明的载体,促进着中华民族代代相传不断繁荣。
B.殷商时代的甲骨文,是我国最早的成体系的文字,记载了殷商社会的历史和文化。
C.规范使用汉字就能维护文化根脉、培养文化认同、展示中国形象、讲好中国故事。
D.信息技术快速发展,使得汉字使用中卖丑搞怪现象层出不穷,必须加以规范整治。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汉字记录的丰厚的历史及其留存下来的文化资源,给了中华民族文化自信和文化底气。
B.汉字是最长寿的文字,因表意文字优于拼音文字,每个汉字是一部富含底蕴的文化史。
C.汉字结构及超时空性的表意功能,让“十里不同音”的人们以较经济的方式完成沟通。
D.对于规范汉字,国家、企业、从业者都要积极参与,而且要辩证对待,不拒绝个性化。
3.下列选项中不能支持材料二所说的“规范汉字”相关叙述的一项是(3 分)
A.国家新闻出版署、国家广播电视总局近日联合印发《关于开展新闻出版、广播电视领域不规范使用汉字问题专项整治工作的通知》。
B.秦统一全国后,实行“书同文”,李斯等人以秦系大篆为基础,参考古文字,整理出了法定的标准性字体——小篆,在全国颁行。
C.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现代化的生产、科研和办公,要整理一套标准化的文字系统,才便于实现计算机的存储、转换、检索等信息处理过程。
D.语言文字的运用,是否合乎规范化、标准化,往往反映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明程度。社会用字的混乱,严重影响了精神文明建设的质量。
4.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思路。(4 分)4
5.“汉字是中华文化的基因”,请根据材料一的论述谈谈你的理解。(4 分)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解答本题,需要将选项回归原文,用原文相关信息辨析选项。
(2)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内容的理解与推断。解答本题,需要将选项与原文相关信息进行对比,进而辨析选项正误。
(3)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论点论据的理解与辨析。解答本题,需要先理解选项信息,再联系原文观点进行辨析。
(4)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行文思路的理解与分析。行文思路题先进行分层,然后按照先写了什么,接着写了什么,然后写了什么
(二)现代文阅读Ⅱ(共 4 小题,18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命若琴弦
史铁生
莽莽苍苍的群山之中走着两个瞎子,一老一少,一前一后,两顶发了黑的草帽起伏躜动,匆匆忙忙,像是随着一条不安静的河水在漂流。无所谓从哪儿来,也无所谓到哪儿去,每人带一把三弦琴,说书为生。方圆几百上千里的这片大山中,峰峦叠嶂,沟壑纵横,人烟稀疏,走一天才能见一片开阔地,有几个村落。
老少二人都赤着上身,各自拎了一条木棍探路。蹚起来的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