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12500字。

  贵州省新高考协作体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入学质量检测
  语文
  本试卷共8页,23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和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将条形码横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能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杜甫看过唐代舞蹈名家公孙大娘舞剑,写下了有名的句子——耀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翔。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这四句描写舞蹈的形容,写“闪光”,写“速度”,写爆炸的“动”,写收敛的“静”。
  这位公孙大娘的舞蹈,正是使张旭领悟狂草笔法的关键。张旭当然从书法入手学习,但是使他有创作美学领悟的却是舞蹈。
  杜甫看了公孙大娘舞剑,也看了张旭狂草,他在《饮中八仙歌》里写张旭醉后的样子——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新唐书•艺文传》里对张旭书写时的描述,也许更为具体传神——嗜酒,每大醉,呼叫狂走,乃下笔,或以头濡墨而书。既醒、自视以为神,不可复得也。
  “酒”成为狂草的触媒,使唐代的书法从理性走向癫狂,从平正走向险绝,从四平八稳的规矩走向背叛与颠覆。张旭、怀素被称为“颠”张“狂”素,颠与狂,是他们的书法,也是他们的生命调性,是大唐美学开创的时代风格。
  杜甫诗中谈到张旭“脱帽露顶”,似乎并不偶然。同时代诗人李颀的《赠张旭》也说到“露顶据胡床,长叫三五声”。“脱帽露顶”常被解释为张旭不拘礼节,不在意同席的士绅公卿。但是“脱帽露顶”如果呼应着《新唐书》里“以头濡墨”的具体动作,张旭的狂草,或许是要摆脱一般书法窠臼,反而应该从更现代前卫的即兴表演艺术来做联想。
  唐代的狂草大多看不见了,“以头濡墨”的淋漓迸溅,或留在寺院人家的墙壁上,或留在王公贵族的屏风上,墨迹斑斑,使我想起克菜因(注:克莱因,法国艺术家)在20世纪60年代用人体律动留在空白画布上的蓝色油墨。少了现场的即兴,这些作品或许也少了被了解与被收存的意义。如果张旭书写时果真“以头濡墨”,他在酒醉后使众人震撼的行动,并不只是“书写”,而是解放了一切拘束、彻底酣畅淋漓的即兴。“以头濡墨”,是以身体的律动带起墨的流动、泼洒、停顿、宣泄,如雷霆爆炸之重,如江海清光之静。张旭的“狂草”才可能不以“书法”为师,而是以公孙大娘的舞剑为师,把书法美学带向肢体的律动飞扬。
  “颠”张“狂”素,像久远的传奇,他们的“颠”“狂”似乎无法、也不计较坚持留在轻薄的纸绢上,他们的墨痕随着历史岁月,在断垣残壁上漫漶斑驳,消退成废墟里的一阵烟尘,供后人臆测或神往。
  颜真卿在现代人的心目中是唐楷的典范,恭正大气,但是颜真卿曾向比他年长的张旭请益书法,刻石本的“裴将军诗”或许可以看到颜真卿与张旭的承续关系。他们的“狂草”里也并不刻意避忌楷体行书,几乎是用汉字交响诗的方式出入于各种形体之间。
  怀素也曾经向颜真卿请益书法。从张旭到颜真卿,从颜真卿到怀素,唐代狂草的命脉与正楷典范的颜体交相成为传承。
  (摘编自蒋勋《狂草——颠与狂的生命调性》)
  材料二:
  书法与舞蹈历来被称为“姊妹”。宗白华先生在《美学散步》一书中提出:“中国的绘画、戏剧和中国另一特殊艺术——书法,具有共同的特点,这就是它们的里面都贯穿着舞蹈的精神,由舞蹈的动作显示虚灵的空间。”
  舞蹈家在舞台上翩跹的身影恰似书法家手中飞舞的笔墨,舞蹈家与书法家通过人心、身体协调的内外运动,将种种情感波澜表现在舞动的身姿和飞动的笔墨之中,使观赏者进入审美境界。
  舞蹈与书法同属视觉艺术,也同属表演艺术。舞蹈的表演是艺术展现的最终目的,它会随演即逝,而书法的表演只是一个过程,最终目的是展现书法作品,书法作品是不会消失的。书法家表演(即创作)的过程,也与舞蹈一样,非常精彩、优美。
  书法中的横、竖、撇、捺、提、折等具体点画,和舞蹈中一些公认的手、足、头的姿态一样,都来自于动作过程的一个平衡的瞬间。王朝闻先生在《门外舞谈》中认为,中国书法的点画与古典舞蹈的动作存在着“一种形式方面的联系”。他说:“这种联系的事很多。例如‘一’字在用笔方面的特点——下笔与收笔所显示的如意(侧卧着的S),与舞蹈的出手——欲右先左和欲左先右的过程多么接近。”尤其行书和草书的造型变化以及运动迁转,与舞蹈有更多的相似处。
  唐代著名书法家张旭的草书《古诗四帖》那“神虬腾霄”的气势、“旋风骤雨”的动态、“夏云出岫”的变幻、“奔蛇走虺”的线条、“回环圆转”的体势,综合起来,立即会使人想到杜甫《观公孙大娘舞剑器》诗中对剑舞的描写:“耀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翔。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传说张旭草书即从公孙大娘剑舞的淋漓顿挫的气势和节奏中以及浓郁豪荡的神韵里汲取灵感,得其神,自此草书长进,传为佳话。今天,公孙大娘的剑舞早已失传,但我们却从张旭的草书中看到了她那优美的舞姿。
  中国书法艺术与舞蹈虽是两种艺术门类,但它们的审美属性可以说是相通的,审美学家研究的是二者内在的审美共性。20世纪80年代,某些国内外的书法家和舞蹈家曾尝试将书法与舞蹈合为一体,演员的舞蹈动作配合幕布背景上变幻的书法作品,编排了“墨舞”剧目,在美国和国内演出过,受到了一定的好评。舞蹈艺术的动态存在于表演过程中,而书法艺术的流动表现已经凝固在线条中,正如郑诵先生所说:“舞蹈是动态的书法;书法是婀娜多情的舞姿。”
  (摘编自《墨乐之韵——李斌权音乐书法研究》)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公孙大娘舞剑是张旭领悟狂草笔法的关键,也是他在书法上具备美学领悟的来源。
  B.张旭草书亦如公孙大娘的剑舞,皆有亦刚亦柔、亦动亦静,有淋漓顿挫、浓郁豪荡的气势。
  C.从张旭到颜真卿再到怀素,唐代书法只要不断创新,就能得以保持其强大的生命力。
  D.理性、平正、规矩是张旭之前唐代书法创作的特征,狂草的出现是大唐美学上的突破。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张旭、克莱因的作品,只要是有了现场的即兴,那就有被了解与被收存的意义。
  B.从现代前卫的即兴表演来做联想,有助于我们能更好地探究“颠”张“狂”素的书法艺术。
  C.绘画、戏剧、书法,都显示出舞蹈虚灵的空间,因此舞蹈是中华传统艺术的核心。
  D.书法和舞蹈属不同艺术,表现形式不同,而审美学家研究的是二者外在形式上的共性。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持材料二中心论点的一项是(    )(3分)
  A.白居易的《霓裳羽衣歌》,用诗的形式记录这支当时著名的舞蹈。
  B.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舞蹈《画卷》,舞者足蘸墨水绘出山水画卷。
  C.唐文宗时,裴旻的剑舞、李白的诗歌与张旭的草书并称“三绝”。
  D.书法艺术讲究“疾出涩收”,如华尔兹第二步就是“快出慢收”。
  4.请简要举例分析材料一中的两种论证手法。(4分)
  5.由佟睿睿编导,王亚彬表演的舞蹈《扇舞丹青》,巧妙将折扇作为道具,以扇为笔,演绎了中华民族书法艺术的神韵之美,深受好评。请结合材料二的内容,谈谈你对这一现象的理解。(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云中的红围巾
  郝明
  连长放下手中的高倍军用望远镜,揉了揉眼睛。瞭望塔外漫长的边境线上,除了铁丝网和柱桩上还能看到些许黑色,剩下就是满眼的雪白,刺得眼睛生疼。
  “报告连长,军区正午时分将有物资抵达。”
  连长转过身,接过通讯员手里的电报本,签上字,回敬一个军礼。
  “这几场暴风雪呀!”连长心里有些感慨。在内蒙古二连浩特驻守近20年,这是他见过的最大的几场雪了。运输道路都被齐人深的积雪填埋,推雪机没日没夜地抢挖,但等挖到这里,估计要年后了。往年军区都是提前几天就把慰问物资运到,今年也不知为什么耽误了。
  看看瞭望塔外的天空,灰蒙蒙的阴云像一群无人看管的野马,又在慢慢地压低地面并随风移动着,“做好接收准备。”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