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8790字。

  苏轼《赤壁赋》(上)的三种学法
  第一种学法:两课时,面面俱到。综合运用多种艺术手法、语言、结构、主客观结合等特色的赏析探讨。
  第二课时
  一、文本解读  合作探究
  1.第一段中作者产生“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的感受的原因是什么?这几句话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产生这种飘飘欲仙感受的原因是当时特定的环境,清风、白露、流水、月色、天光,共同组成了一个半凡半仙的境界,作者在这种境界里自由泛舟,思维也无拘无束,自然可以“成仙”。这几句话在全文中的作用非常重要。一是在结构上引出了后文的“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以及主客对话的情节;二是为下文定下了一个得失两忘、超然物外的感情基调,并且与结尾相呼应。
  2.客人回顾曹孟德往事的用意是什么?
  明确:客人由眼前的景物追述曹孟德在此建功立业又随史湮灭的往事,发出了人生短暂的感慨,并进一步证明了他那种虚无主义的思想。值得注意的是,客人此处用了对比手法,先写曹操百万大军从江陵沿江而下,战船千里相连,战旗遮天蔽日。曹操志得意满,趾高气扬,在船头对江饮酒,横槊赋诗,可谓“一世之雄”!如今他在哪里呢?连曹操这类英雄人物,也只是显赫一时,何况我辈!这样一写,使客人的观点有了一些道理。
  3.文中最后写道:“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这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是作者用行为描写表明自己说服了客人,使客人转悲为喜,开怀畅饮。实际上,这也是作者自己欣赏赤壁胜景、品味人生得出的结论。
  二、能力提升
  1.品味生动准确的词语。
  (1)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明确:“横”字写出了江上水气范围之大、之厚;“接”字写出了江天一色的壮景;“纵”字写出了任小舟自由漂流的悠闲状态;“凌”字写出了小舟掠过江面的动态。这些动词写出了水月之美,为作者“羽化而登仙”和“扣舷而歌”作了铺垫。
  (2)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明确:句中“寄”字写出了人生的短暂;“渺”字写出人生如沧海一粟般渺小;“哀”字和“羡”字形成对比,突出“客”对人生短暂的无奈与悲伤。
  2.体会工整、大气的对偶。
  (1)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明确:这组对偶,对仗工整,节奏优美,写出了“客”消极避世的心态。
  (2)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
  明确:这组对偶,从听觉和视觉两个方面写出了“我”那种无欲则刚、随缘自适、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两者互相补充,有感染力。
  三、分析鉴赏
  鉴赏本文骈散结合、错落有致的句子,体会语言美。
  (1)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