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题,约16140字。
高2021级高二上学期10月阶段性测试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李白《将进酒》中的名句“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家喻户晓。不过,前几年,有人
撰文指出,其中的“天生我材必有用”一句,很可能出于后人修改,并非李白原作。文章是揣测之辞, 但标题却是肯定的表达:“天生我材必有用”不是李白诗句。此论一出,网上迅速传播,颇有些轰动效应。
文章举出两个证据,来阐释“天生我材必有用”一句非李白原作。
其一,分别藏于中国北京国家图书馆和日本东京静嘉堂的两种宋版《李太白文集》、清乾隆刊本王琦注《李太白文集》和清缪曰芑刊本《李太白文集》,都指出这一句诗另有两种版本,“天生我身必有财”和“天生吾徒有俊才”。敦煌发现的唐代抄本,是“天生吾徒有俊才”。
其二,从古体诗押韵惯例看,转韵之时,首句亦应入韵。例如本诗第一、二两句,“来”和“回” 押韵,咍灰韵通押,平声韵;紧接着,转为入声韵,“发”“雪”“月”相押,月韵。转韵第一句,“君 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末字“发”字入韵。而“天生我材必有用”,“用”字不能跟“千金散尽还复来”“会须一饮三百杯”中的“来”和“杯”字押韵。就是说,后人将其修改成“天生我材必有用”之后,打破了古体诗押韵的惯例。显然,修改此句的后人,不太懂古体诗韵例。
其实,文章作者举证“天生我材必有用”一句的异文,不必舍近求远,《四库全书》所收录的几种李白集都有标注。比如,《李太白文集》卷二于此句之下就注云:“又云‘天生我身必有财’,又作‘天 生吾徒有俊材’。”《李太白集注》于此句之下也注云:“一作‘天生我身必有财’,又作‘天生吾徒有俊材’。”北宋初年编纂的大型类书《文苑英华》于此句之下也注云:“一作‘我身必有材’。”
那么,上述这些异文是不是有助于文章作者对“天生我材必有用”的否定呢?并不能这样看。
第一,上述几种文献依然把“天生我材必有用”作为诗的正文予以认可,而把异文只是列出,聊备一说而已。
第二,从数量对比上看,多数收录李白这首诗的文献均记作“天生我材必有用”,而连异文完全不加提及。比如宋人杨齐贤集注、元萧士赟补注的《李太白集分类补注》,唐人殷璠编《河岳英灵集》, 宋人郭茂倩编《乐府诗集》等。我以为这并非出于不知,而是大多出于对异文的无视,不予认可。
此外,文章作者认为转韵首句的“必有用”与下句“还复来”不押韵,不符合古体诗押韵的惯例。这一从古体诗规则着眼的论据似乎很有力。但“天生我材必有用”一句还有另一处异文,这就是《李太白文集》记录的“一作‘开’”,《李太白集注》记录的“又‘用’一作‘开’。根据这个异文,全句当作“天生我材必有开”,若是这样,便与“千金散尽还复来”没有失韵的问题了。不知作者对这个异文是没有看到,还是有意回避?
退一步说,古体诗的规则远没有近体诗那样严格。古体诗转韵尽管一般首句入韵,但也并非全部如此。以李白诗而论,《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转韵句就未首句入韵,也是如此。
任何作品一旦问世,便成为存在的客体,从接受心理学的角度看,读者接受什么,舍弃什么,其中也有存优汰劣的共同审美选择。这也同历史人物一样,其本来面目与后来形成的形象产生了距离。比如生前的孔子就和后来奉为圣人的孔子相隔天渊。后来的人物再塑造与作品再创作,更主要地左右着人们的认识。
具体就李白这首诗来说,从唐代以来“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文字表达,已为人们所熟悉,并乐于接受。因此,实在没有质疑的必要。
(摘编自王瑞来《“天生我材必有用”异文之我见》)
1. 下列选项中不是“‘天生我材必有用’并非李白原作”这一观点证据的一项是( )(3 分) A.清代两个刊本中此句均另有“天生我身必有财”“天生吾徒有俊才”两个版本。
B.在敦煌发现的唐代抄本中“天生我材必有用”一句被写成“天生吾徒有俊才”。 C.依古体诗押韵惯例,“天生我材必有用”的“用”不能跟“来”和“杯”押韵。 D.《李太白集注》记录的“又‘用’一作‘开’”,此句应为“天生我材必有开”。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作者开篇点明对原文章标题的看法,认为如此肯定表达观点的标题有哗众取宠之嫌。 B.本文从异文位置、数量对比、古体诗规则三个不同角度论证自己的观点,层次清晰。 C.本文大量引用文献作品中的例子,既有力地支撑了自己的观点,又丰富了文章内容。 D.文章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存在着转韵句未首句入韵的例子来反驳原作者的猜测。
3. 从接受心理学的角度看,下列选项中不符合“本来面目与后来形成的形象产生了距离”的一项是( )
(3 分)
A.生前的陶渊明和奉为隐逸之宗的陶渊明。 B.生前的项羽和文艺作品中的项羽。
C.生前的唐太宗和史书中的唐太宗。 D.生前的曹操和戏曲中的曹操。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材料一:
受中国传统观念“学而优则仕”的影响,社会大众一度普遍存在“职业教育低人一等”“只有差生才去上职业学校”等偏见。其实,这种认识并不符合事实。近年来,中高级技工需求旺,缺口大,薪资高,很多中高级职业技术院校的学生,往往还未毕业,就被各大企业争抢一空。人社部发布的全国“最缺工”的 100 个职业中,有 58 个属于“生产制造及有关人员”。尽管各地纷纷打出高薪等“金字招牌” 进行“抢人大战”,但是技能人才短缺之势并没有缓解,甚至还有加剧之势。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规定, 职业教育是与普通教育具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