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11160字。

  2021-2022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一第三次段考
  语文
  本试卷共8页。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十六、十七世纪的欧洲,当自然哲学家开始将理性探寻与经验研究结合起来,形成新的科学方法,提出属于科学共同体自己的理想、信念和宗旨的时候,一种在科学共同体内部的崭新文化——科学文化便孕育成长。她是科学共同体围绕科学活动所形成的一套全新的价值体系、思维模式、行为准则和社会规范。
  科学文化诞生于西方。早在古希腊时期,自由民对纯粹知识、对“无用之用”学问的追求,就培育塑造了西方文化中探究自然秘密的好奇心和理性传统。形而上学的建立、发展与完善,为进一步追求建立严整自洽的逻辑体系,提供了有益的思维训练。基督教经院哲学唯名论与唯实论之争,更是直接酝酿促进了近代科学的诞生。近代科学以求真、实验、证伪、定量等范式,形成了自己的文化传统,逐渐成为科学共同体的伦理规范和精神追求。此后,近代科学以具有强大解释力、说服力的丰硕成果,生动彰显了“知识就是力量”的丰富内涵。科学改变世界,知识激荡人心,科学文化向社会广泛渗透,随之成为西方社会的主流价值观。
  同样,中国人在认识并改造自然世界的进程中,也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文明传统。顺应自然,注重整体思维、系统思维、辩证思维,强调天人合一、生命感悟、欲辩忘言,是以儒释道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特点。她指导中国人有效地与人相处、与社会相处、与自然相处,并造就了历学、农学、医学、天文学等方面的卓越成就。重视整体、关联、综合、包容、感念的中国传统文化特点,与强调理性、批判、分析、实验、精确的西方科学文化有着不同的底色。在不同底色上建立起来的科学文化必然有所差别,各有特点,各有所长,需要交流互鉴,相互学习。必须承认,就近代科学而言,中国是落后的,中国尤其需要向先进西方发达国家学习,弘扬近代科学精神,要虚心,要诚心,要甘当小学生。
  中国当前还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当前我国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比例为8.47%,比2015年的6.20%提高了2.3个百分点,增幅明显。但美国在1999年这一比例就达到了17%,2005年更是提升到28%;同年,瑞典的比例更高达35%。在当前发展阶段,中国仍应以弘扬科学精神,倡导科学文化为重点。无疑,我们必须始终重视对科学技术的价值审视,把握科学技术发展的正确方向,但当前更重要的是要强调科学发展的进步意义,加强科学普及,大力弘扬近代科学精神,加快科技创新步伐,让科技支撑发展,引领未来。
  (摘编自韩启德《中西方科学文化的同与不同》)
  材料二
  无论是解决“卡脖子”难题,还是消除“数字鸿沟”,抑或是提升大众新冠疫苗接种意愿,都离不开科学文化的建构。科学文化是当代文化的重要类型,它以现代科学精神为核心,既包含科学的知识形态,也包括科学探索中的理性、求真精神,还包括科学与社会之间所产生的互动效应,在整个文化生活中举足轻重。当前,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必须高度重视科学文化的重要地位和支撑作用。
  发展科学文化能够促进国民核心文化素养提高,形成理性求真精神风貌。科学素质是国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基础。据中国科协发布的第十一次中国公民科学素质抽样调查结果,2020年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10.56%,比2015年提高了4.36个百分点,但这一比例与发达国家仍有较大差距。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这样的重大卫生事件中,公民科学素质的重要性得到了充分展现。尊重科学、掌握科学思维方式才能在这样的突发事件中拒绝谣言、理解专家倡议、自觉进行必要防护。发展科学文化有助于科学知识、科学技能、科学思维的推广和普及,可以直接促进科学素质提升。同时,科学文化更为核心的内容是科学家群体在研究、探索中所形成的理性、求真精神。这种精神不仅在科学家内部推动着科学研究的进步与积累,也对公共理性的形成产生助推作用,比如实事求是精神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宝贵经验,公共舆论空间中的争论中同样需要理性精神来形成文明和谐的社会氛围。
  发展科学文化能够培育全社会崇尚科学的土壤,自下而上筑牢创新基石。一方面,科学创新需要有源源不断的人才梯队,其基础的来源是对科学探索有着浓厚兴趣、对科学理想有着执着追求的青少年。这些种子能够在他们心中生根发芽,前提是科学文化在全社会的润物无声。另一方面,科技创新不是实验室中的闭门造车,还需要社会的认同、支持和容错,需要产业链的对接、配套与激励。只有与经济体系、教育体系、生态文明等形成有机网络,科学创新才会是源头活水,也才能有效地成为社会发展的加速器。科学文化是在社会中培育这一有机网络的重要保障,能够引导企业自主追求更高质量的发展模式、引导人民追求更有品质的生活、引导“后浪们”追求更为卓越的理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摘编自谭笑《发展科学文化是当下紧迫课题》)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孕育成长于十六、十七世纪的欧洲的科学文化,是科学共同体围绕科学活动所形成的一种崭新的文化。
  B. 之所以中国近代科学的发展举步维艰,是因为中国传统文化有重视整体、关联、综合、包容、感念的特点。
  C. 近年来,尽管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 比例在快速提高,但与美国、瑞典等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D. 要想让科学创新有效地成为社会发展的加速器,必须与经济体系、教育体系、生态文明等形成有机网络。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科学研究工作中,我们最应该做的是追求纯粹知识,不应该强调其实用价值。
  B. 即使有西方经验作为借鉴,科学文化在中国成为主流价值观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C. 尊重科学、掌握科学思维方式,对人们应对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有积极作用。
  D. 科学文化作用巨大,发展科学文化离不开科学家、青少年、企业、社会共同努力。
  3.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符合近现代“科学精神”的一项是(   )
  A. 明代哲学家王阳明说:“眼开则花明,眼闭则花寂。”
  B. 物理学家居里夫人说:“科学的基础是健康的身体。”
  C. 清代学者阮元说:“天道渊微,非人力所能窥测。”
  D. 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4. 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
  5. 前段时间,一篇有关“熟蛋返生孵雏鸡”的论文在网络上热传。某职业培训学校校长宣称,可通过所谓的“超心理意识能量方法”,让煮熟的鸡蛋变回生鸡蛋,且能孵化出小鸡,其论文于2020年6月刊登在国家某正规刊物上。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此的认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明天
  鲁迅
  “没有声音,——小东西怎了?”
  红鼻子老拱手里擎了一碗黄酒,说着,向间壁努一努嘴。蓝皮阿五便放下酒碗,在他脊梁上用死劲的打了一掌,含含糊糊嚷道:
  “你……你你又在想心思……”
  原来鲁镇是僻静地方,还有些古风;不上一更,大家便都关门睡觉。深更半夜没有睡的只有两家:一家是咸亨酒店,几个酒肉朋友围着柜台,吃喝得正高兴;一家便是间壁的单四嫂子,她自从前年守了寡,便须专靠着自己的一双手纺出棉纱来,养活她自己和她三岁的儿子,所以睡的也迟。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