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2470字。
6-2《插秧歌》同步卷
一、选择题
1.下列对《插秧歌》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A.诗的开头两句,以极其通俗的语言,展示了插秧时的繁忙景象。
B.“笠是兜鍪蓑是甲”一句运用了夸张手法,说明插秧就是一场抢天时的战斗,突出了劳动的艰辛。
C.第三、四句写天公发威,大雨滂沱,而诗人别出心裁地把雨具“斗笠”比作头盔,“蓑衣”比作铁甲,不仅新鲜独特,而且暗示插秧就是一场紧张的战斗。
D.第五、六句诗人巧妙地插入了画外音:农妇招呼农夫暂憩片刻且用早餐,可是农夫照样低头弯腰劳作,这就意味着劳动紧张到了极点,分秒不能停。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小题。
插秧歌
杨万里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2.下列有关诗词的叙述,错误的一项是( )
A.《诗经》“六义”指“风、雅、颂、赋、比、兴”。其中,“风、雅、颂”为诗歌体制,“赋、比、兴”为主要表现手法。
B.《诗经》原称《诗》,它是“五经”之一,“五经”是指《易》《书》《诗》《礼》《乐》。
C.七言古诗简称七古,在古代诗歌中,是形式最活泼、体裁最多样、句法和韵脚的处理最自由,而且抒情叙事最富有表现力的一种诗歌形式。
D.“诚斋体”是南宋诗人杨万里诗歌风格的特称,杨万里号“诚斋”,故得名。其诗以语言通俗明快、清新自然且富有幽默情趣而自成一家。
3.下面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的一、二句以极其通俗生动的语言展示了插秧的繁忙景象。“抛”“接”“拔”“插”四个动词用语直白却极为传神,描绘出全家老少齐上阵,为抢农时忙碌不停的场景。
B.本诗的三、四句点明雨中抢插的情形:以“兜鍪”和“甲”借代,暗示抢插稻苗无异于一场战斗。
C.本诗的五、六与白居易的《观刈麦》中的“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一样,都表现了农民抢抓农时忘我劳动的心理。
D.本诗的七、八句是农夫岔开农妇呼唤的答话,极富生活的气息,用生动朴实的语言勾勒出一位时时尽力、事事操心的农人形象。
4.下列各组对文中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兜鍪:古代战士戴的头盔。 照管:照料,照看。
B.胛:肩胛,胳膊上边靠脖子的部分。 半霎:极短的时间。
C.渠:河渠。 朝餐:早饭;吃早饭。
D.莳:移植。 匝:遍;满。
5.杨万里的诗被称作“诚斋体”,风格纯朴风趣。请结合本诗简要谈谈你的理解。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插秧歌
【宋】杨万里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笠是兜鏊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