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4700字。
昌吉市教育共同体2022-2023学年度高一年级第一次月考
语文试卷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填写在答题卡上。
2.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拍照上传。
3.如果使用云课堂提交答案的班级,请先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务必在规定提交时间内将答案按题号拍照上传。
一、现代文阅读(33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诗意,就是诗的意境。诗的意境是指诗歌中所描绘的生活与情感融为一体所形成的艺术境界,情与理融合为“意”,形与神凝结为“境”,情理与形神二者相互渗透,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结出了诗意之果。诗意是文学艺术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是一种亦真亦幻、亦虚亦实的存在。因此,诗意具有潜在性、模糊性和延伸性的特点。那么,小说的诗意又是什么?小说的意境与诗的意境有异曲同工之妙,但因体裁的属性不同,因此不能等同于诗的意境。
亚里士多德的《诗学》,题目意思是“论诗的技艺”。从希腊文的词源意义来说,“诗”有“创制”的含义。故“诗”的创制指一切文艺创作,可见诗意对于所有文学艺术作品都具有普遍意义。朱光潜说得更直接:“一切纯文学都要有诗的特质。一部好小说或是一部好戏剧都要当作--首诗看。”因此,诗意并不是诗歌所独有的,涵盖了其他文艺作品。对于小说而言,诗意是好小说的标配。
解读小说的诗意有两把钥匙,第一把钥匙是汉朝董仲舒所说的“诗无达诂”。意思是说,对《诗经》从来没有一个完美的解释。之所以不能“达诂”,盖因读者的知识结构和生活经历的不同,导致了审美鉴赏的差异性,于是就有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小说的诗意,要想“达诂”也非易事。鲁迅的小说是现代文学史上最具诗意的代表之作。叙事十分克制,简约洗练,从不铺张。顺着小说的人物走向和故事脉络前行,在五光十色、意涵丰盈的文字之外,是小说张力的刚劲、诗意的席卷,不断开启着读者的心理和生理观感,在五味杂陈之中,悲悯、怨恨、疼痛,一齐涌上心头,让人有很多话想说,却又说不出来,最终变成了读书人的一声长叹。这便是诗意的震撼力。
“达诂”成为研究者的共同理想,但是要实现“达诂”却难乎其难。汪曾祺的小说《受戒》也是诗意小说的范本,极为精致的文本建构和冷静叙事,使小说打上了一层现代简约主义色彩。简约主义要求把作品中多余的元素删减到不能再删的地步,留下实实在在的干货,以达到以简胜繁的艺术效果。这样就产生了一些看不见的空白,这些空白就成了老庄哲学中的“无用之用”。它总是在触发你的思维引擎,让你不由自主地走进作品所设置的艺术深渊,去抽丝剥茧,阐发新意。所以,自《受戒》发表几十年来,话题不断。
解读小说的诗意的第二把钥匙,是海明威的“冰山原则”,与“诗无达诂”形成了跨越时空和国界的思想呼应。海明威说:“冰山运动之雄伟壮观,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在水面上。”这八分之一,是小说文本表现出的文字和形象。水下的八分之七就是情感和思想,读者尽可以结合文本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探寻作品的思想感情和精神内核,与作者的写作动因发生神交,以达到二者之间的情感契合。
一般而论,叙事密不透风,主题鲜明而单一,结局圆满,四平八稳的小说,在诗意上是略逊一筹的。叙事时一味做加法,太过细腻会产生水分,无遮蔽,不留白,所有空间都被作者自己挤占了,堵住了行文的疏朗之气,也堵住了诗意的生长点。这样的小说或许是无可挑剔的,但同时也让读者无话可说,最终趋于平庸。
(摘编自李春平《关于小说的诗意》)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诗意是一种艺术境界,它涵盖了情理与形神两方面,而这二者具有相辅相成的关系。
B.从希腊文词源意义来说,亚里士多德的《诗学》所谈论的对象应不限于诗歌创作。
C.解读小说的诗意要靠“诗无达诂”和“冰山原则”,但后者比前者的作用要大得多。
D.通常情况下,要想让小说更有诗意,那么小说的叙事就不能密不透风,不能太过细腻。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通过对小说诗意的解读分析,证明了小说诗意比诗歌的诗意更胜一筹。
B.文章第二段引用朱光潜的话,为解读小说的诗意提供了理论依据,更有说服力。
C.文章以鲁迅小说中的诗意为例,是为了论证读者对小说的审美鉴赏存在差异性。
D.文章是从“诗无达诂”与“冰山原则”的对立统一关系角度来分析中心话题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判断一部小说优劣的标准当中,是否具有诗意是其中的一个,尽管这种诗意和诗歌中的诗意不完全等同。
B.读者的知识结构和生活经历、现代简约主义的创作主张都是影响解读小说的诗意时很难实现“达诂"的因素。
C.依照“冰山原则”,读者读小说时只需发挥想象力,将感悟到的思想感情和精神内核与作者的写作意图契合即可。
D.具有叙事密不透风、主题鲜明而单一、结局圆满等特点的小说或许是无可挑剔的,但它也有可能只是平庸之作。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题。
材料一:
当前全球范围内的地下水问题已十分突出,但事实上大部分国家仍没有给予足够的重枧。联合国2022年度《世界水发展报告》的主题为“地下水:变不可见为可见”。正是由于地下水的“不可见”,在不合理开发和利用时,也造成了“不可见”的后果,包括看不见的地下水超采,看不见的地下水污染,看不见的地雨沉降,看不见的海水入侵,看不见的与地下水有关的生态环境恶化。地下水的“不可见”也变相阻碍了人们对问题的重视,由于地下水缺乏直观性,除了专业研究人员,社会公众一般对这些问题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