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9950字,答案扫描。

  四川省2023届高考专家联测卷(一)
  语文
  (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本试卷和答题卡相应位置上。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4.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对艺术家来说,观众注意力的持续,比引起更加重要。德国剧作家赫勃尔道:“最差劲的戏剧在开场的时候往往跟最精彩的戏剧相似,一场招致惨败的战斗往往也是以先声夺人的雷霆闪电开头的。”
  要使观众的注意力长时间地保持住,在戏剧文学上最常用的办法是悬念的设置。戏剧家设置悬念,是为着对观众心理的收纵驾驭。李渔说,“使人想不到、猜不着,便是好戏法、好戏文”;日本古代戏剧家世阿弥说,“将某些东西保密,就会产生重大效用”;西班牙民族戏剧的创始人维加说,“观众一知道结局,就会掉头走出戏院”……这些古典戏剧家都认识到一览无余对于戏剧的危害,所以不谋而合地谈到了剧情弯曲荫掩的重要。多一层弯曲荫掩,让观众多一层猜想,不断引起观众解谜的兴趣。所以,“猜不着”,是悬念的一个重要特征。
  然而,如果完全猜不着,观众是否还有继续猜的兴趣呢?恰如黑夜踽行,如果伸手不见五指,失去了探寻路途的任何希望和可能,那也就谈不上探寻的欲望和专注了,只有给予一线光亮,才会给夜行者带来生机和兴味。因此,越来越多的戏剧家认为,悬念的设置,不能使观众完全猜不着。本来,悬念只是吸引观众注意力的一种手段,如果把手段作为目的,那就背离了健全审美的正途。因此,对于极有魔力的悬念,既不可舍弃,又不可沉溺,尤其不宜在猜测、推理上耗费观众太多的精力。
  一些戏剧家宣称要把秘密全部(或大部分)交给观众,让观众不费猜想之力地从容观赏。威廉•亚却在《剧作法》中对这个问题讨论得很详尽,他的意见集中体现在一个实例的分析上。英国戏剧家谢立丹的代表作《造谣学校》中有一个情节:一位夫人在屏风后面,听到了一场与自己密切相关的绯闻的交谈,最后屏风被推倒,原先不知屏风后面有人的交谈者大吃一惊。对于这个情节,《英国文学家》一书的作者奥利芬夫人认为:“如果剧作者也能像骗过剧中人那样骗过了我们,使我们也同样为这一发现而惊讶意外,那无疑会是一种更高明的艺术。”威廉•亚却认为,这一场戏的精彩效果,只能建立在观众明知夫人正藏在屏风后这一基础上。戏剧文学教授马修斯则认为,观众在知道秘密的情况下还能有兴趣看这段戏,主要是想等待看剧中人在屏风推倒后的各自狼狈相。威廉•亚却在否定奥利芬夫人、肯定马修斯教授的前提下,得出了结论:观众重复看戏的兴趣和注意力的产生,恰恰是因为他们比剧中人知情,换言之,是洞察一切的优越感,使观众处于一种兴奋状态和满足状态。
  中国传统戏曲花映月掩,曲径通幽,历来反对直露简陋,但也明显地抵拒那种颇费猜想的躲藏方式。对此,中国京剧表演艺术家盖叫天数语道破:“好的戏,观众不知后事如何,随着演员,随着戏的变化,一步步地深进去,看得津津有味。最好的戏,是故事情节观众全都知道,甚至自己也会唱。但每次看,每次都感到新鲜,总像第一次看一样,戏能演到这样才算到了家。”
  (摘编自余秋雨《观众心理学》,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赫勃尔认为戏剧的开场精彩与否并不重要,如果后续剧情无法吸引观众的注意力也将招致惨败。
  B.悬念是戏剧家利用弯曲荫掩之法激发观众好奇心的一种技巧,目的在于“使人想不到、猜不着”。
  C.奥利芬夫人把悬念的手段理解为严格的保密,马修斯教授把悬念理解为在明了大体情况下的期待。
  D.李渔强调好的戏法应该使人“猜不着”,盖叫天却主张要让观众熟知剧情,两人的观点相互矛盾。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站在受众心理的角度,探讨悬念作用于观众的多种功能,体现出辩证的思维特点。
  B.文章第二段引用中外古典戏剧家的说法,是为了论证悬念令人“猜不着”的重要特征。
  C.文章第三段以比喻形象地说明兴趣的保持在于把握好“猜得着”与“猜不着”的分寸。
  D.威廉•亚却借助《剧作法》中的实例,得出洞察一切的优越感对观众至关重要的结论。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如果一出戏让观众沉溺于猜想,他们的审美享受就容易被逻辑推理所剥夺,从而影响观赏体验。
  B.受到传统戏曲的影响,中国观众习惯于居高临下的观赏态度,而不愿意在猜想剧情上花费心力。
  C.设置悬念要防止一览无余和彻底保密两种倾向,因为都不利于长久地吸引和保持观众的注意力。
  D.《雷雨》善用悬念吸引读者,如周朴园与鲁侍萍三十年后相逢时,两人的言行充满了悬疑色彩。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2000年-2050年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变化预测
  单位:万人,%
  2001年 2010年 2020年 2030年 2040年 2050年
  0~14岁人口 人数 29969 26166 26553 22564 21771 20296
  比重 23.48 19.28 18.59 15.60 15.14 14.68
  15~64岁人口 人数 886575 98266 99287 98099 89602 84423
  比重 69.40 72.41 69.50 67.81 62.32 61.04
  65岁及以上人口 人数 9083 11268 17028 23998 32397 33578
  比重 7.12 8.30 11.92 16.69 22.53 24.28
  (摘自《我国步入人口老龄化社会浅析》)
  材料二:
  人口老龄化成为目前世界各国重点关注的民生大计。当下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发展相对较快,形势比较严峻。与大多数老龄化国家相比,我国人口老龄化有两大特点:一是“超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