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8030字。

  《芣苢》同步习题
  一、选择题
  1.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东汉以后,齐、鲁、韩三家先后亡失,仅存《毛诗外传》。毛诗盛行于东汉以后,并流传至今。
  ①到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才称为《诗经》
  ②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③收集和保存了古代诗歌305首
  ④《诗经》最初只称为《诗》或“诗三百”
  ⑤《诗经》是按《风》《雅》《颂》三部分编辑的
  ⑥汉代传授《诗经》的有齐、鲁、韩、毛四家
  A.①⑥②⑤③④ B.②④①⑥⑤③
  C.③④①⑤②⑥ D.④①②③⑤⑥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连贯性。此类题目要在快速阅读整段文字,初步感知大体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根据上下文的句子结构、逻辑顺序等来分析推理、判断。从语段横线后的“东汉以后,齐、鲁、韩三家先后亡失”来看,横线处的最后一空应填⑥,据此排除A项、B项;正因为《诗经》“收集和保存了古代诗歌305首”,オ会有“诗三百”的称谓,故③应在④前,据此排除D项。故选C。
  2.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叙述,错误的一项是(    )
  A.《诗经》“六义”指“风、雅、颂、赋、比、兴”。其中,“风、雅、颂”为诗歌体制,“赋、比、兴”为主要表现手法。
  B.《诗经》原称《诗》,它是“五经”之一,“五经”是指《易》《书》《诗》《礼》《乐》。
  C.七言律诗属于近体诗范畴,其格律严密,要求诗句子数整齐划一。全诗共四联,分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中间两联要求对仗。
  D.在古代,同一祖先的子孙繁衍增多,往往会分成若干支而散居各处。各个分支除了保留姓以外,还会取一个称号作为标志,这就是“氏”。“文氏”即文姓。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叙述,错误的一项”,然后根据课内所学和课外积累辨析正误。
  B项,“‘五经’是指《易》《书》《诗》《礼》《乐》”错误,《乐》应为《春秋》。
  故选B。
  3.根据语境,依次填入下面语段中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诗经》是中华民族永恒的精神故乡。_______。_______,_______;但《诗经》的传唱,使原本遥远的地域变得可以想象,可以亲切地感知。_______,因此说,_______。
  ①这当然不利于人们建立地理意义上“天下”的概念
  ②春秋战国时期,乃至更早,《诗经》就为凝聚我们的民族精神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③在当时,由于相距遥远,交通不便,普通人的旅行范围都是非常有限的
  ④《诗经》在当时各国之间,缔造了宝贵的文化亲缘
  ⑤齐国的海,宋国的河,秦晋的高山,他乡丰富的物产、奇异的风情,都因《诗经》的描绘而进入人们视野
  A.①②③⑤④
  B.②③⑤④①
  C.①③②⑤④
  D.②③①⑤④
  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采采芣苢,薄言采之”,是全诗的总起。“采呀采呀采起来”的歌声,亦可称之为劳作的前奏曲。
  B.由“薄言掇之”到“薄言捋之”,是对采摘过程的细腻观察。从一颗一颗地拾取到一把一把地捋,可谓一路辛劳,反映出当时的劳动妇女身负沉重的压迫。
  C.由“薄言袺之”到“薄言襭之”,是对收工时满载而归的叙写。此间有收获的满足,有对自身力量的欣赏,亦有与自然相融的愉悦。
  D.《芣苢》一诗,将劳动者的精神和情绪自然地吟唱出来。从节奏、意境、韵味等方面,显示出相当高的艺术性和感染力。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