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14390字。

  湛江市2023届高中毕业班调研测试
  语  文
  考生注意
  1. 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 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高考全部内容。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古代文论思维方式的整体浓缩性具体表现在文体论、作家作品论和时序论等方面。
  曹丕《典论•论文》首开文体论,用“雅、理、实、丽”四个字分别概括“奏议、书论、铭谏、诗赋”四科八类文体的艺术特质。陆机《文赋》直承《典论•论文》的言说方式,用并列词组形式描述十种文体的特质。刘勰的文体论,多一言以蔽之。如《文心雕龙•定势》“章表奏议,则准的乎典雅;赋颂歌诗,则羽仪乎清丽;符檄书移,则楷式于明断;史论序注,则师范于核要;箴铭碑,则体制于弘深;连珠七辞,则从事于巧艳”。
  作家作品论虽为只言片语,却一针见血、入木三分,精妙传神地把握住了作家作品的艺术神髓。评阮籍、嵇康文学风格的异同,刘勰有“嵇志清峻,阮旨遥深”。李、杜才学风格迥异,严羽着“飘逸”与“沉郁”而风神足俱。郊岛并称,同为苦吟,苏轼有“郊寒岛瘦”,堪称妙评。
  在对一个朝代的文风的把握上,古代文论也时常运用整体浓缩性的表述。古代批评家往往有俯瞰宇宙、弥纶百代的眼光和胸襟。他们以这种眼光和胸襟“统百代而论诗”(叶燮《原诗•内篇下》),雄视上下几千年,往往会有许多独到的体会和领悟。如“建安风骨”“盛唐气象”,非常允当地抓住了一个时代的风神气貌。
  古代文论整体浓缩性特征的形成有多方面的原因。从文化传承来说,中国文化善于以简治繁,举重若轻。世间万象,千变万化,其运转之规则理应纷繁复杂,中国的哲人却一言以蔽之“一阴一阳”。这一思维方式直接启示了后代的文论表达。姚鼐《复鲁絜非书》提阳刚之美和阴柔之美,受《周易》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中国文论浓缩性特征还受文化经典的启示。道家的整个思想可以用一个“道”字来概括。儒家的经典《春秋》,内容上“微言大义”,语言上“一字褒贬”。《文心雕龙•宗经》说“《春秋》辨理,一字见义。”儒道文化是古代文论思想智慧的基石,其思维方式是中国文论浓缩性特征的滥觞,促使文论家们用最精要的语言去把握文学的真谛。
  (摘编自李建中 吴中胜《论古代文论思维方式的整体浓缩性》)
  材料二∶
  片语精微、言约意丰,把丰富的含义浓缩在极小的篇幅之中,是论诗诗之诗性特征在文体形式上的一个显著标志。例如反对模拟,主张创新,在我国文学批评史上,有着悠久的传统。从刘勰的《文心雕龙•通变》、萧子显的《南齐书•文学传》,至清代袁枚的《随园诗话》、叶燮的《原诗•内篇》,无一不再三强调,反复阐明。只因散文不便记忆,时间一长,很少有人记住他们的原话了。而赵翼的一首论诗绝句“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以其浅近的语言就把“文律运周,日新其业”的道理,说得鞭辟入里。
  如果说片语精微、言约意丰是论诗诗之诗性特征在文体形式上的标志的话,那么比兴、意象、象征、暗示等方法的运用则是论诗诗之诗性特征在语言文辞及表现方法上的体现。韩愈的论诗诗喜用惊人的比喻和奇崛的语言来喻示沉雄光怪的诗境,如《调张藉》以“垠崖划崩豁,乾坤摆雷破”喻李、杜诗风的宏阔神怪,用“刺手拔鲸牙,举瓢酌天浆”喻诗语之雄怪和笔力之高洁。像这样用具体的形象来喻示作家作品风格,阐释诗歌创作的规律,与西方解释学的抽象说理、条分缕析迥异其趣,充分体现了"论诗诗"这种诗性批评文体的民族特色。
  但是,从根本上决定“论诗诗”的诗性特质的,还是它的诗性思维方式,即直觉象征型思维方式,这是远较论诗诗特有的文体形式和比兴、意象、象征、暗示等具体的表现方法更能决定论诗诗的诗性本质的东西,也是论诗诗这种中国古代特有的诗性批评文体与西方分析思辨型批评文体大异其趣的关键所在。我们不妨以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为例来说明这一点。
  司空图对于二四种诗歌风格意境的阐释并不是建立在抽象思维的基础之上,而是以直觉象征思维的方式来展开的。《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是书亦深解诗理,凡分二十四品•••••各以韵语十二句体貌之”。这里的“体貌”一词正是对《二十四诗品》论诗不取抽象论说,专用直觉象征的诗性思维方式的精当概括。试看司空图对“冲淡”一品的解说,本来“冲淡”作为中国古典诗歌的一种特定的诗歌风格类型或意境类型是极难用逻辑的推论和精确的语言加以界说的,因为中国诗歌本身就具有含蓄朦胧、言在此而意在彼的特点。作为对中国诗歌艺术的这一特点有着深切了解的诗论家,司空图极富智慧地选择了直觉象征的思维方式,即用两幅具体感性的形象画面来“体貌”冲淡的韵味∶“素处以默,妙机其微。饮之太和,独鹤与飞。犹之惠风,荏苒在衣。阅音修篁,美曰载归。遇之匪深,即之愈希。脱有形似,握手已违。”前一幅画面表达的是清虚淡泊而沉默自处,心意幽隐而妙合天机。如饮生生万物的太和之气,与孤鹤齐飞在天外邀游。后一幅画面表达的是如和暖春风,柔和地吹拂着衣襟听门前风吹竹林的声韵,让人载美而归。司空图正是借助这两幅形象画面的叠加描绘,把本来只可意会难以言传的有关诗歌风格和韵味的“冲淡”概念具象化、形象化了,从而帮助人们去真切地体味和领会“冲淡”一品自然、淡泊、空灵的审美特质。这种化抽象为具象、以形象为思维的中介、借此而言彼的思维方式正是包括论诗诗在内的整个中国文论所独具的。
  (摘编自邓新华(“论诗诗”中国古代一种独特的诗性批评文体》)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清峻”与“遥深”、“飘逸”与“沉郁”、“郊寒”与“岛瘦”,把嵇康与阮籍、李白与杜甫、孟郊与贾岛的作品风格概括得入木三分。
  B.中国哲人以阴、阳来统观世间万象,姚鼐(复鲁絜非书》提阳刚和阴柔之美,可见"以简治繁"的思维方式直接启发了他的文论表达。
  C.论诗诗之诗性特征通常有以下几方面∶片语精微、言约意丰的文体特征,比兴、意象、象征、暗示等方法的运用,直觉象征型思维方式。
  D.论诗诗的直觉象征型思维方式,能让读者感受到诗歌的画面表达,还有利于读者领会只可意会难以言传的有关诗歌风格和韵味的概念。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论诗诗通常用具体的形象来喻示作家作品的风格,阐释诗歌创作的规律,充分体现了民族特色。
  B.化抽象为具象的思维方式是中国的论诗诗独具的,而抽象说理、条分缕析的解释学是西方独有的。
  C.司空图深切了解中国诗歌言在此而意在彼等特点,他选用具体感性的画面来"体貌"冲淡的韵味。
  D.“纤秾”一品中的“采采流水,蓬蓬远春。窈窕深谷,时见美人”展现了一幅生气蓬勃的春景图。
  3.下列选项中,最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3分)
  A.立片言以居要。《文赋》
  B.简言以达旨。《文心雕龙•征圣》
  C.一言穷理。《文心雕龙•物色》
  D.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文心雕龙神思》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行文脉络和论证方法。(4分)
  5.如何理解和评价初唐“四杰”?针对当时文坛一些轻薄之徒对四人的讥笑,杜甫写了一首《戏为六绝句》(其二)∶“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请结合材料二对这首诗进行评析。(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大红袄
  李海燕
  奶奶并不看俩人的脸,只说了一句,回来了。其实奶奶不用看,也知道俩人脸上的憔悴和疲惫。
  昨天,小远爸打电话来,妈,小远只是受了伤,已经无大碍,我和小远他妈明天回去。奶奶就明白他们打算瞒着她了。
  两个人疲惫地坐了下来,奶奶问了那个姑娘。
  你们见着那姑娘了?
  见着了。
  那么大团长的千金能看上咱家小远?
  嗯嗯。儿子儿媳妇一起点头。
  奶奶从炕上下来,步子有些蹒跚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