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5500字。 《答谢中书书》优质课导学案(部编版八年级上册)
学习目标:
1、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2、品味优美语言,理解作品意境。
3、体会文中蕴涵的思想感情。 作者简介
陶弘景(456年~536年),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现江苏南京)人,南北朝时期的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字家,他的《答谢中书书》,描绘山川秀美,清新简淡,为历代写景名作。 因看透了混浊的人世,“虽在朱门,闭影不交外物,唯以批阅为务。”(《南史》)后隐居句曲山,可是“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为‘山中宰相’”。 著有《陶隐居集》,《本草集注》等。 写作背景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本文是作者写给谢中书(谢征)的一封书信,写的是江南山水之美,是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题目解读
“答谢中书书”中的第一个数“书”字是人名的最后一个字,“谢中书”是陶弘景的好友,也叫谢微,字元度,陈郡阳夏(河南太康)人,曾任中书鸿胪(掌朝廷机密文书),所以称之为谢中书。 第二个“书”字,指的是“书信”的意思。 综上所述,题目大致意思为“回复谢中书的信”,“答”字意指“回复” 文体知识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但是,中国的应用性文体从来不排斥审美的文学属性,尤其是书信一体,多记事陈情,中国古代的抒情散文即始于书信,书信的实用性和审美性的结合十分完美。汉魏六朝的尺牍重在实用,文人多无意把其写为审美的作品。唐宋以后,在一些文人的笔下,尺牍的实用功能明显淡化,审美性能日益强化,有些尺牍刻意写成纯粹的文学作品。 课文断句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xiē),猿鸟/乱鸣;夕日/欲颓(tuí),沉鳞(lín)/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yù)其/奇者。 字词翻译
(1)共谈:( )
(2)交辉:( )
(3)四时:( )
(4)歇:( )
(5)颓:( )
(6)与:( )
<br>句子翻译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文言积累 1.古今异义 (1)四时俱备 时:古义 ( ) 今义( ) (2)晓雾将歇 歇:古义( ) 今义( )
(3)夕日欲颓
颓:古义( ) 今义( ) (4)沉鳞竞跃 鳞:古义( ) 今义( )
(5)答谢中书书 答:古义( ) 今义( )
书:古义( ) 今义( )
2.词类活用
夕日欲颓 颓:( )
五色交辉 辉:( )
3.特殊句式
(1)判断句
实是欲界之仙都 (“是”表判断)
(2)省略句
实是欲界之仙都 (省略主语,应为:此实是欲界之仙都)
探究学习
(1)这篇文章是一副清丽的山水画,作者在文中用哪一个字来概括它的特点?
(2)这个字所在的这句话在全文起什么作用?
(3)全文为了说明这个“美”字作者写了什么时候的景物?
(4)写了哪些景物?
(5)这些景物是杂乱无章的吗?作者按什么样的顺序来写的?
(6)这短短的几句话里蕴含着多少美呢?
课堂小结
写作特色
61557; 艺术独特,意境优美
61557; 抒情绘景,语言精练
61557; 以独特的艺术感受、饱含着感情的语言,创造了幽美的意境。
61557; 以精心布排的总领、具叙、总括的结构体现出缜密的特点。
61557; 语言无一句之虚、无一字之冗,凝练丰富。
训练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